二十三章
本章导读
本章和第十七章是相对应的。第十七章中直陈的严刑峻法的政策会导致“畏之侮之”,指出统治者应该“贵言”。本章老子又提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少声教法令之治,行清净无为之政,那么社会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呈现安宁平和的社会风气。
希言自然1。故飘风2不终朝,骤雨不终日3。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4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5。)
1 希言:少说话。言,指“声教法令”,希言,深一层的意思是不施加政令。希言与第五章“多言数穷”形成对比,与第二章“行不言之教”意义相同。
2飘风:强风,大风。
3骤雨:急雨,暴雨。
4失:指失道,失德。
5此两句已见于十七章,疑是错简重出。
译文
少发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表现失道失德的人,就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得到他;行为失德的,道也会抛弃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二十四章
本章导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譬喻,这些轻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行径,因此短暂而不能长久。本章不仅借此说明躁进自炫的行为不可取,也喻示雷厉风行的政举为人所共弃。
企1者不立,跨2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3,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企:同“跂”,举起脚跟,翘起脚尖。
2跨:跃,越,阔步而行。
3余食赘行:剩饭赘瘤。
译文
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长久。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5。大曰『逝』6,逝曰『远』,远曰『反』7。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8。域中9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
1有物混成:一本作“有状混成”。
2寂兮:静而无声。寥兮:动而无形。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绝对性和永久性。
4周行:有两种解释,一作周遍、周普讲,周行指全面运行。一作环绕讲,周行指循环运行。殆,通“怠”。不殆:不息。
5大:形容道的没有边际,无所不包。
6逝:指道的进行,川流不息。
7反:老子书上的“反”字有两种用法,一作“返”,一作“相反”,本章“反”属前者。
8 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据下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看,“王”字当作“人”字。
9域中:空间之中,犹今人所称宇宙之中。
10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
译文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而川流不息,川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赏析与点评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一方面将神逐出道的理想园地,另一方面将人提携至与道、天、地平等的地位,视作四大之一。如此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中国思想史上尚属首见。人法天地进而法道,便是人的生命境界由天地境界而提升到无限性的宇宙精神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