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本章导读
老子看到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等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他的生活态度和世俗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老子则甘守淡泊,澹然无系,但求精神的提升。所以福光永司说:“老子的‘我’是跟‘道’对话的‘我’,不是跟世俗对话的‘我’。老子便以这个‘我’做主词,盘坐在中国历史的山谷间,自语着人的忧愁与欢喜。他的自语,正像山谷间的松涛,格调高越,也像夜海的荡音,清澈如诗。”
唯之与阿1,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2!
众人熙熙3,如享太牢4,如春登台5;我独泊兮6,其未兆7。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8;傫傫兮9,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10,我愚人11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12,我独昏昏13;俗人察察14,我独闷闷15。(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16)
众人皆有以17,而我独顽且鄙18。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9。
1唯:恭敬的语气表示答应,这是晚辈响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的语气表示答应,这是长辈响应晚辈的声音。“唯”、“阿”都是响应的声音,“阿”的声音高,“唯”的声音低,在这里用以表示等级或贵贱的区别。
2荒兮,其未央哉:精神包含广远而没有边际。荒兮,广漠的样子。未央,无尽的意思。
3熙熙: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样子。
4太牢:以牛、羊、猪三牲之肉做成食品,用于祭祀或筵席。
5如春登台:好像春天登台眺望。
6泊:淡泊,恬静。
7兆:征兆,迹象。未兆:没有迹象,形容不炫耀自己。
8孩:同咳,婴儿的笑。
9傫傫(lěi)兮:落落不群,无所依傍。
10遗:不足的意思。
11愚人:老子自己以“愚人”为最高修养的生活境界。“愚”是一种淳朴、真质的状态。
12昭昭:光耀自炫的样子。
13昏昏:暗昧的样子。
14察察:严苛的样子。
15闷闷:淳朴的样子。
16澹:澹泊,沉静。:高风,形容形迹飘逸。
17以:用。众人皆有以,皆欲有所施用。
18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19贵食母:以守道为贵。母,喻道。食母,滋养万物的道。
译文
应诺与呵声,相差多少?美好与丑陋相差几何?众人所畏惧的,我不能无所畏惧。
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我却独个儿淡泊宁静啊,没有形迹,好像不知嬉笑的婴儿。
落落不群啊,好像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剩余,唯独我好像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浑浑沌沌啊!
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暗暗昧昧的样子。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沉静的样子,好像湛深的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没有止境。)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愚顽而拙讷。
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惚兮恍兮,其中有象3;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4,其中有精5;其精甚真6,其中有信7。
自今及古8,其名不去,以阅众甫9。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0。
1孔:甚,大。德:“道”的显现于作用为“德”。容:运作,样态。
2惟恍惟惚:恍惚,犹仿佛。
3象:迹象。
4窈兮冥兮:深远暗昧。
5精:最微小的原质。精神,规律。
6其精甚真:最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的。
7信:信验,信实。
8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9以阅众甫:以观察万物的起始。甫,始。
10以此:此指道。
译文
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实物;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赏析与点评
《庄子?秋水篇》说“夫精,小之微也”,指微小中最微小的。“其精甚真”,一般的译本将“精”译为“essence”,指精力;林语堂译作“life-force”,即生命力。道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陈荣捷主张“其精甚真”一语形成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主干,而周敦颐的著作奠定了全部新儒家形而上学的根基。
二十二章
本章导读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实质。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老子晓谕人们不要急功近利、贪图眼前的喜好,应该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繁盛的同时,也能注意到根底的牢固;不要急于彰扬显溢,引起无数纷争,而应注意“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以得“不争”之求全之道。
曲则全,枉1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2为天下式3。不自见4,故明5;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1枉:屈。
2抱一:一本作“执一”。
3式:法式,范式。
4自见(xiàn):自现,自显于众。
5明:彰明。
译文
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炫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屈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