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老子上篇——十六、十七、十八章

2020年3月30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rose5......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2,吾以观复3。

夫物芸芸4,各归其根。归根5曰『静』,静曰『复命』6。复命曰『常』7,知常曰『明』8。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9,容乃公,公乃全10,全乃天11,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 虚:形容心灵空明的情况,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极、笃:指极点、顶点。致虚极,守静笃:形容心境原来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搅动,而使得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

2作:生成活动。

3复:往复循环。

4芸芸:形容草木的繁盛。

5归根:回归本原。

6复命:复归本原。

7常:指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

8明: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对于这种律则的认识和了解,叫作“明”。

9容:宽容,包容。

10全:周遍。

11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的代称。

译文

致虚和守静的功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纭纭,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作静,静叫作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作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所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赏析与点评

“归根”就是要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处,便是呈虚静的状态。而一切存在的本性,即是虚静的状况,还回到虚静的本性,就是“复命”的思想。《庄子?缮性篇》所提出的“复初”的主张,乃是与“复命”、“复性”同类的概念,和本章关系也很密切。

老子复归的思想,乃就人的内在之主体性、实践性这一方向做回省工作。他们以为人心原本清明透彻,只因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受骚乱与蒙蔽,故应舍弃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复归于原本清净透明的境地。唐李翱及其承继宋学“复性”说,都承续了这一“复命”的思想。

“致虚极,守静笃”,深藏若虚,“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中含藏着创造的因子,呈现“静”定的状态,不急躁,不烦扰,安居泰然。但这“静”也不是一潭死水般完全停滞,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虚静”的生活,蕴含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引导出深厚的创造能量。

十七章

本章导读

老子将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做了个对比: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一个表现,统治者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产生“不信”的行为。如此统治者使用高压政策而走向末途。所以老子强烈反对这种刑治主义。同样,老子也主张德治固然好,但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

老子处身于权势的暴虐中,脚踏于酷烈的现实上,向往着没有横暴权力的干扰,政治权力完全消解,人民自由自在的乌托邦政治。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境是:一、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二、政府只是服务人民的工具。三、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的身上。

太上1,不知有之2;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3其贵言4。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5。』

1太上:最好,至上;指最好的世代。本章的“太上”、“其次”并不是以时代先后为序的排列,而是价值等级的排列。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君主的存在。郭店本作“下知有之”,人民只知道君主的存在而已。

3悠兮:悠闲的样子。

4贵言:形容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如此。

译文

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十八章

本章导读

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自然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等到崇尚仁义的时代,社会已经不复淳厚。某种德行的表彰,正由于他们特别欠缺的缘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情景下,仁义、孝慈、忠诚等美德,就显得如雪中送炭了。

大道废,有仁义1;智慧出,有大伪;六亲2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

1有仁义:简本和帛书乙本作“安有仁义”。智慧:智谋,指圣智、巧利。

2六亲:父、子、兄、弟、夫、妇。大伪:巨大的虚伪奸诈。

3忠臣:一本作“正臣”、“贞臣”。

译文

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智谋出现,伪诈才显露;家庭不和,孝慈才彰显;国政混乱,忠臣才见出。

十九章

绝圣弃智1,民利百倍;绝仁弃义2,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3以为文4,不足。故令有所属5:见素抱朴6,少私寡欲,绝学无忧7。

1 绝圣弃智:一本作“绝智弃辩”,通观《老子》全书,“圣人”一词共三十二见,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绝圣”之词与全书肯定“圣”之通例不合。

2绝仁弃义:郭店本作“绝伪弃诈”。《老子》第八章主张“与善仁”,人与人的交往要尚仁,作“绝仁弃义”可能受到庄子后学激烈派思想的影响所致。

3此三者:指智辩、伪诈、巧利。

4文:文饰,浮文。

5属:归属,适从。

6素:没有染色的丝。朴:没有雕琢的木。

7绝学无忧:一本置于第二十章句首。无忧,即无扰。

译文

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

赏析与点评

“绝仁弃义”,老子由天地境界俯瞰人生,以道的无限来化解人心羁执的有限对待——仁义。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矫揉造作。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所以庄子沉痛地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老子认为不如抛弃这些被人利用的外壳,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孝慈。老子在本章中所流露的愤世之言,乃是针对虚饰的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而发的。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