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老子上篇——十三、十四、十五章

2020年3月30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rose5......

十三章

宠辱若惊1,贵大患若身2。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3;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4?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就使人惊慌。

2贵大患若身:重视身体一如重视大患。

3下:卑下的意思。此句一本作“辱为下”,一本作“宠为上,辱为下”。

4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是说大患是来自身体,所以防大患,应先贵身。老子说这话含有警惕的意思,并不是要人弃身或忘身。老子从来没有轻身、弃身的思想,相反,他却是要人贵身。

译文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自己的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

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乃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得惊恐慌乱,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什么叫作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祸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

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赏析与点评

“宠辱若惊”,在老子看来,“宠”和“辱”都是对人尊严的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得宠何尝不是被剥夺了人格的独立完整。得宠者的心理,总是感觉到这是一份意外的殊荣,既经赐予,就战战兢兢地唯恐失去,于是在赐予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因而自我的人格尊严无形地萎缩下去。若是一个未经受宠的人,那么他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完整。所以说,得宠也是卑下的,并不光荣(“宠为下”)。

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莫不过分重视,就像如临大患一样,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毁誉远超过了自己的生命。老子提醒大家将注意力从外在的荣辱转移到“身”上,要人贵身就像关注大患一样。

十四章

本章导读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老子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既没有形体,也没有颜色和声音,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是一个超验的存在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2,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3,其下不昧4,绳绳兮5不可名,复归于无物6。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7。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8。能知古始9,是谓道纪10。

1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

2致诘(jié):究诘,追究。

3皦(jiǎo):光明。

4昧:阴暗。

5绳绳兮:形容纷纭不绝。

6复归于无物:与第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同。复归,即还原。无物,不是一无所有,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它(“道”),所以用“无”字形容它的不可见。

7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8有:与第一章的“有”不同,这里的“有”不是老子的专有名词,而指具体的事物。

9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10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译文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可究诘,它是浑然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作道的规律。

十五章

本章导读

本章承上章而言,“道”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体道之士,也静迷幽深,难以测识。世俗的人,形气秽浊,利欲熏心。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这班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体道之士,则微妙深奥,“深不可识”。

从“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浊”七句,老子对体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形态试图作一番描述,从慎重、戒惕、威仪、融合、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等方面写出了体道者容态和心境,刻画体道者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老子在这里对体道者的描写,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起庄子在《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写。把老庄心中的理想人物作一个比较,老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凝静敦朴、严谨审慎的一面,庄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高迈凌越、舒畅自适的一面。庄子那种超俗不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格形态是独具一格的。在他笔下所勾画的胸次悠然、气象恢弘的真人,和老子所描绘的体道之士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的描写素朴简洁,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直接表现,庄子则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甚至发挥文学式的幻想,将一种特殊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来。

古之善为道者1,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2;犹兮若畏四邻3;俨兮其若客4;

涣兮其若凌释5;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6。)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7。

1善为道者:“道”,郭店本、王弼本、傅奕本作“士”。

2豫兮:迟疑慎重之意。若冬涉川,形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3犹兮:形容警觉、戒惕的样子。若畏四邻:形容不敢走动。

4俨兮:形容端谨庄严。客:一本作“容”。

5涣兮其若凌释:一本作“涣兮若冰之将释”。

6澹:澹泊,沉静。:高风,形容形迹飘逸。此两句原在第二十章,疑为本章错简。

7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它:

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

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

拘谨严肃啊,像做宾客;

融和可亲啊,像冰柱消融;

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

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

浑朴纯厚啊,像浊水一样;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趋进?

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