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老子上篇——十、十一、十二章

2020年3月30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rose5......

十章

本章导读

本章着重在讲修身的功夫。一个健全的生活必须是形体和精神合一而不偏离,集气到最柔和的境地,洗清杂念,摒除妄见,使心境处于静定的状态,观照内心的本明,最终使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臻于和谐的状况。但老子所讲的修身功夫又与瑜伽术有所不同,瑜伽的目的在于超脱自我和外在的环境,老子重在修身,修身之后乃推其余绪而爱民治国。

载营魄抱一1,能无离乎?

专气2致柔,能如婴儿乎3?

涤除玄鉴4,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5,能为雌乎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7?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8。)

1载:助语词。抱一:合一。魂和魄合而为一,即合于道。

2专气:集气(concentrate the vital force)。

3能如婴儿乎:指能如婴儿之精气充和吗?五十五章“精之至也”、“和之至也”是对婴儿之精充气和的描述。此处是指通过“专气致柔”的修养功夫方能达到彼境界。

4玄鉴:一本作“玄览”,比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5天门:喻感官。开阖:即动静。

6为雌:即守静的意思。

7无知:王弼本作“无为”。

8以上五句重见于五十一章,疑为五十一章错简重出。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感官和外界接触活动,能守宁吗?

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3,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4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这个数目取法于月数(每月三十日)。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2无:指毂的中空之处。

3埏(shān):和。埴(zhí):土。埏埴,和陶土做成饮食的器皿。

4户牖(yǒu):门窗。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糅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赏析与点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有”、“无”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不同,第一章的“有”、“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而“有”在这里指实物,“无”是对“有”的否定。一般人只注意到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老子在本章通过车、器、室三个例子,说明车轮中空的地方可以转轴,车才能行驶;器皿中间空虚,才能盛物;屋室中空,才能居住。从而总结指出“无之以为用”。老子意在说明:一、“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觉察而已。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1,五音令人耳聋2,五味令人口爽3,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4,难得之货令人行妨5。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6。故去彼取此7。

1五色:指青、赤、黄、白、黑。目盲:喻眼花缭乱。

2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耳聋:喻听觉不灵。

3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口爽:口病。爽,引申为伤、亡,喻味觉差失。

4驰骋:纵横奔走,喻纵情。畋:猎取禽兽。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5妨:害,伤。行妨:伤害操行。

6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为腹”,即“实其腹”、“强其骨”。“不为目”,即“虚其心”、“弱其志”。

7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赏析与点评

“为腹不为目”,“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为腹”即建立内在恬淡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旋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益空虚。特别是上层阶级,如果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淫逸放荡,心灵激扰不安,则会给社会带来种种弊害。所以老子唤醒人们,要大家务内而不逐外,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