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
本章导读
老子从天地的运作不为自己论证统治之道。在位之人,往往一逞自己贪私的心念。老子理想的统治者必须懂得谦退之理,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外其身”),自然能赢得大家的爱戴。不优先考虑自己的利害(“后其身”),自然能实现他的精神生命。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长生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3,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4。
1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运作不为自己。
2长生:长久。
3后其身而身先:把自身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大家的爱戴。
4成其私:成就自己。
译文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他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正是由于他的无私,反而能够成就自己。
八章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
居善地,心善渊3,与善仁4,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5。
夫唯不争,故无尤6。
1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好像水一样。
2几:近。
3渊:形容沉静。
4与:与别人相交相接。
5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6尤:怨咎。
译文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更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赏析与点评
“上善若水”,河上公 注为“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水是印度、西方和东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陈荣捷指出:“初期的印度人将水和创造连接在一起;希腊人则视之为自然的现象;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则宁可从中寻得道德的训示。”水柔顺、处下、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为老子所吸取,被视作人民应该追寻的完善人格。
九章
持而盈之1,不如其已2;
揣而锐之3,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4身退5,天之道也6。
1持而盈之:执持盈满,含有自满自骄的意思。
2已:止。
3揣而锐之:捶击使它尖锐,含有显露锋芒的意思。
4功遂:功业成就。
5身退:敛藏锋芒。
6天之道也:指自然的规律。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取祸患。
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赏析与点评
“功遂身退“的“身退”并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隐匿形迹,是“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王真语),“身退”是敛藏,不表露,老子要人在完成功业后,不把持,不占有,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对位禄的贪慕往往容易让人恃才傲物,自取祸患。比如李斯做秦国宰相时集富贵功名于一身,显赫不可一世,然而终不免做阶下囚。当他临刑时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庄子最能道出贪慕功名富贵的后果。当楚国的国王要聘请他去做宰相的时候,他笑笑回答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祀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老子提倡“功遂身退”也并不是要人做隐士,只是要人不膨胀自我。陈荣捷说:“虽然隐士时常借用道家的名义,但道家的生活方式却不是隐士式的。退隐的观念即使在儒家思想中,也不全然匮乏,孟子即说老子之道是‘可以退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