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历史规律-中华历史上的31个千古谜团+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灭亡铁律:亡于土崩而非瓦解-极简中国史:一图一表管窥中国历代兴盛衰亡的“历史周期率”-庚子一百八十年祭: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第一章 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文化凝聚力不可夸大-中国社会演变的动力:均田制-中国古典的政治模式:官僚主义+第二章 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制度与文化的奠基:从周公到孔子-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一帝国-社会的重新整合:长期的分裂-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二帝国-收敛与退缩:第三帝国-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中国长期革命-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封建制度的确立者:周公-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孔孟思想的流变-计划经济的原始风格:李悝变法+第四章 第一帝国——秦汉(上)-开创中国政治的早熟:秦始皇-并非商人参政:汉武帝-外戚的最高典范:霍光+第五章 第一帝国——秦汉(下)-毕竟是书生:王莽-最成功的人士:刘秀-瓦解汉朝的工具:党锢之祸+第六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乱世枭雄有局限:曹操-以军统民的失败:西晋-长期分裂的确立:淝水之战+第七章 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下)-与自然力量对抗:南朝北伐-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孝文帝改革-文教体系的产生:分裂中的积极因素+第八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上)-不了解自己的地位:隋炀帝-帝王将相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史学家的为难处:武则天-沉重的隐患:开元盛世+第九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中)-两种体系的冲突:安史之乱-新旧交替的代价:藩镇割据-推动历史的工具:黄巢-政治与国防重心的东移:五代十国+第十章 第二帝国——隋唐宋(下)-权力的重塑:赵匡胤-财政税收商业化:王安石变法-农业国家的现代化困境:贾似道买公田+第十一章 第三帝国——明清(上)-文化冲突的尴尬:忽必烈-彻底的“复古”:朱元璋-被夸大的改革:一条鞭法-明清无“资本主义萌芽”+第十二章 第三帝国——明清(下)-弥补中国的缺陷:清军入关-中央集权的巅峰:康乾盛世-不明智的退缩:闭关锁国+第十三章 长期革命-长期革命的准备阶段: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高层与低层的脱节:辛亥革命-悲剧性的过渡人物:蒋介石-创造新的低层:土地改革+第十四章 世界资本主义-商业系统=资本主义-简单化的数字管理:威尼斯的经验-进取与保守的统一:荷兰的兴起-改造英国的高层:光荣革命+附一 黄仁宇小传-黄仁宇小传——投笔从戎-黄仁宇小传——恋爱时光-黄仁宇小传——求学生涯-黄仁宇小传——在坎坷中跋涉-附二 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一口气读懂中华文明之脉络-中华5000年文明史,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生动清晰!-中华5000年文明史——四大文明是哪四大?-中华5000年文明史——炎、黄其实是对头-中华5000年文明史——全人类最聪明的人一起诞生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帝国时代-中华5000年文明史——秦汉文明-中华5000年文明史——一个伟大的朝代-中华5000年文明史——宋代和元代是不是好朝代?-中华5000年文明史——文化专制主义与禁海-中华5000年文明史——曾经的辉煌-中华文明第一次被清华大学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四大文明是哪四大?-炎、黄其实是对头-全人类最聪明的人一起诞生了-帝国时代-秦汉文明-一个伟大的朝代-宋代和元代是不是好朝代?-文化专制主义与禁海-曾经的辉煌-“中国”与“中华”一词的由来-李零:什么是中国-一、茫茫禹迹-二、周行天下-三、大地文章-四、思想地图-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三个中国男人恐怕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各朝代灭亡原因,了解这些才算真正学历史-这大概是中华文明被整理得最清晰的一次-一文读懂: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为什么古中国一定会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并且这一文明从未断绝+中国,需要一个共同的历史叙事-你学到的“假历史”,它从来不告诉你这些事

封建制度的确立者:周公

2018年9月23日 字数:2183 来源: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作者:倪端 提供人:maxallser12......

封建制度的确立者:周公

其症结则是中国的中央权力,在技术尚未展开之际,就先要组织千万军民,所以只好先造成理想的数学公式,向下笼罩着过去,很多地方依赖理解能力,不待详细的实地经验。

——黄仁宇:《李悝》

前面已经说过,黄仁宇先生并没有分出专章来分析周公。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重点地提到他呢?原因很简单,周公实在是太重要了。黄仁宇先生虽然没有专门讲他,但在很多地方,却屡屡暗示他的地位。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由于周公创造的“井田制”和“宗法制”,从而确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而这正是第一帝国,乃至整个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础。这种重要性,我们是无法忽视的。

周公是武王的二弟。武王有五个弟弟,分别是管叔、周公、蔡叔、霍叔和康叔。武王夺取商王朝的政权后,大批分封子弟。其中,管叔、蔡叔等人均被分封到外地,而惟独周公没有分封。这主要是由于在武王看来,诸弟之中,只有周公最贤能,所以留在身边,辅佐政务,统筹大局。

但是,周武王在夺取政权的第二年就病死了,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按照当时的继位方法,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立贤的例子,不是没有,但绝非常态。这样一来,如果传弟,则应传给管叔;如果传子,则成王尚幼。无奈之中,周公开始了摄政生涯。

这时,管叔等人对于王位传承心怀不满,又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之心,于是联合了商纣王之子武庚等人,起兵反周。周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及时做好了安定内部的工作,便亲领大军东征。他首先集中兵力诛灭了武庚,又杀死管叔,流放蔡叔,消除了叛乱的中心势力,经过3年苦战,相继平定了东方诸侯。这次战争的规模,相较于武王伐纣,要大得多,战斗也艰苦得多。经过这次战争,西周的灭商事业才最终宣告完成。

周公对于成王的教育,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这其中就有关于桐叶封地的故事。据说有一天,成王和一位堂弟玩耍时,正巧有一片梧桐叶从树上掉下来了,成王一时高兴,对这位堂弟说,“我把梧桐叶作为你的封地封给你了。”但过后成王也就忘了。不料周公听说了这件事,对成王说,“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一定要执行。结果这位堂弟被封到“唐”,也就是现在太原地区。关于这件事,文学家王安石还曾撰文对周公进行批判,认为没有必要对小孩子说的每句话当真。不过我想,让成王从小学会说话算数,虽然对于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尚书》中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除了把制礼作乐说是在六年有失牵强外,其余大抵是正确的。

周公于摄政7年后,将国家大权归还给成王,以表明自己甘心摄政,而没有想到要篡权的意思。这就是以后历代权臣总想以“周公”自命的原因。后人还曾写过一首诗,大意是如果周公在还政之前去世,或者王莽在篡位之前病死,就会出现“一生真伪有谁知”的尴尬局面。当然,历史也并不是如此这般的随意。

周公对周朝的贡献虽大,但他的子孙却并不能从他那里继承多少好处。他临死之前,将召公推荐给成王,结果在他去世后,召公家族的人掌握了国家大权,势力压倒了周公子孙。

前面已经说过,周公是“井田制”的开创者。那么,传统意义上的井田制是什么样的呢?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古代的垦田相当有限,一般说来,都大致集中于都邑的周围。这些开垦出来的田地,大都土地肥沃,并按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有纵横交错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沟渠,整治成非常方正的、大小相连的方块田,这就是标准的井田。井田的疆界,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100亩(约合今31亩多),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这也是当时一个男子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十成”称为“一同”;也有以一田为一夫,十夫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作为计算大田单位的例子。

很显然,如此标准的样板,要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推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既然如此,那么井田制的名称得以存在,并且又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原因何在呢?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其症结则是中国的中央权力,在技术尚未展开之际,就先要组织千万军民,所以只好先造成理想的数学公式,向下笼罩着过去,很多地方依赖理解能力,不待详细的实地经验。

宗法制度对于评价周公的地位也相当重要。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而宗法制的完备,正是周公摄政时期。依据宗法制度,周王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王室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天子按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

天子之下有诸侯,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也建成新的宗庙(在中国古代,宗庙是最为重要的祭礼场所,普通人祭礼祖先,必须到大宗或小宗主持的宗庙中进行,许多日常礼仪活动和社会活动,也要在宗庙进行,如冠礼(男子成丁礼)、婚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因此,宗庙的存在被视为宗族存在的象征,宗子的宗庙主身份,成为他们在族人中拥有宗族首领地位的保证。)他们也将土地进行分封,自己则成为这一支的宗子,但相对于天子而言,则是“小宗”。同样,卿大夫也进行同样的行为。而士以下,则是一般的平民。这种层层分封,使族权和政权合一。各个阶层的人就会在宗法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位置既定,相应的等级约束及权力大小也就相应确定,于是,伦理规范和行为标准也就建立起来了。黄仁宇认为,利用这些条件,更通过宗法社会的组织,周朝创造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原则上王室不直接统治全民,财政收入也按“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的间接交纳,层层节制,土地当然也不能买卖。否则就会动摇整个社会的基础,封建制度也就会垮台。

由此可见,周公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乃是由于他的“井田制”和“宗法制”,而确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不是没有它的问题,因为它使得中国自西周时期起,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一般政令上面冠冕堂皇,下面有名无实,仪礼也可以代替行政,种种流弊,到20世纪不止,而最大的毛病,则是西欧和日本都已以商业组织的精神一切按实情主持国政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亿万军民不能在数字上管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