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喜欢读黄仁宇先生的作品是一回事,对他的“大历史观”进行剖析,构之于脑海,诉诸于笔端,却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黄仁宇先生么?关于他的历史观,关于他的思想,甚至是关于他的生平,我的理解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事实真相?
关于对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得前几年,在台湾影响颇大的《中国时报》组织了一场《与大历史对话——黄仁宇研讨会》,并分别安排了专题演讲与综合座谈会,“业内人士”与“业外人士”各抒己见,互相争鸣,成为史学研讨会的一大奇观。有学者说,随着《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出版,“不仅显示出黄氏以财政制度解析社会结构的史家慧识,更蕴含着黄氏多年苦读全套《明实录》巨帙的心血结晶。那些总喜欢批评黄氏“空疏”的学者,若能早些看到这部明代财政专书,可能亦不会如此“勇敢”。当前的中国史学界,学者们研究的视野愈来愈狭小,出版的作品也愈来愈细屑,历史的价值已经被大量纷繁而琐碎的史料所淹没,史学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
本书的写作,如果能推动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或者能更近一步促进对中国史学的反思,就是笔者最大的心愿了!
作者
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