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个年代,成功属于冒险者。的确,按部就班的上下班看起来早已没有希望带来阶层的跃升。而我们却能看到一些冒险炒房、炒币、创业的人,实现了过去几十年更平稳的社会中罕见的财富激增。
但,冒险者的成功概率真的比较大吗?
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
1.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变得更难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将“成功”定义为生活水平提高或是阶级跃升。一个农村出身、家境贫寒的人最后进入了“上流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就算是众人眼里的成功人士,比如刘强东。
但如今,在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想要实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越来越难了,对于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更是几乎不可能。
不仅如此,现在维持一定品质的生活也变得不那么容易。很多人会认为,社会发达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应当会让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物资都变得越来越廉价可得。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基础的开销——教育、医疗、住房,却实际上变得越来越贵了。
2.“寒门再难出贵子”
人们都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寒门难再出贵子”,实现阶层的上升流动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美国经济学家发现,尽管很多这一代的美国人都比自己的父母拥有了更高的学历,但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却并没有超越父母,甚至连“相对收入水平”(收入在同辈中的相对位置)也比上一代人更差了。
在中国也是如此,过去人们可以通过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在城市中立足。而如今,即使是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也很难凭一己之力在北上广安家立业。
3.媒体对“冒险”的鼓吹
社交媒体中对于成功者的“敢于冒险”的渲染,再加上创业潮带来的一种“go big or go home”(要么做大,要么回家)的文化,使得一种“唯有冒险才可能成功”的氛围被凸显出来。
这其中存在着“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那些甘冒风险而取得成就的人(“成功”者也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冒险精神),却很少注意到那些冒险而损失惨重的人。人们因而会陷入对冒险的盲目崇拜之中——只有冒险,才能成功。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有句流行语说的是——“向上的阶级通道关闭了,向下的不还开着呢吗?” 在如今的社会中,一味安于现状,只会止步不前,甚至还可能后退。
可是过度冒险意味着更大的损失,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承担不起这么大的风险的。在那些能够承担巨大风险的成功案例中,往往有我们所不能比拟的特异性,比如王思聪投资电竞行业,是因为他本身的家境是承担得起这种风险的,而我们一般人不行。
那么,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做呢?
心理学家提出了“谨慎冒险”的概念,谨慎冒险指的是在做决定的时候,有意地去反抗“本能”——在有收益的情况下选择更大的冒险,而在出现亏损的时候也要懂得及时止损。在投资领域“对则持,错则改”的核心理念,也是类似的道理。
谨慎冒险,并不意味着保守主义,而是在做决定的时候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冒险是必要的,即便在收益状况下
在追求梦想或成功的道路上,冒险是必须的,正所谓“危机”——危险很多时候是与机遇并存的。
即便目前一切井然有序,谨慎的冒险者也不会安于现状,不会甘于固守在舒适区之中。他们明白自己需要走出已知的、既有的现状,才有可能去创造或获得更大的成就。
不仅如此,谨慎的冒险者还深知,在过程中甘冒风险,也更有利于人们在取得成功之后,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也更有成就感。比如,讲述自己是如何冒险克服困难而获得成长,我们便能体会到更多积极正面的力量感与人生意义感——“我是有能力解决难题的”。
原则二:冒险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在损失的时候
谨慎的冒险者,不会“过度”冒险。因为他们深知,过度的风险一旦招致混乱,自己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重新让一切恢复秩序,而这个成本很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
心理学上的“Yerkes-Dodson曲线”,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有所冒险,却又不过度冒险”的谨慎冒险,才最有利于人们在冒险中获益。
研究者们发现,人们的表现与焦虑状态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当毫不焦虑与过度焦虑的时候,人们的表现都比较差。唯有在适度的焦虑中,最佳状态才会被激发出来,因而它也被称为“最佳焦虑”。试想一下,当你在推进工作时,是否也是在有一点点焦虑和担忧的时候,最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专注力,但又不至于被焦虑压垮?
而谨慎冒险,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最佳焦虑”的状态之中。人们不至于因为处在舒适区而毫不焦虑,也不至于不顾一切地冒险而使得自己身陷过度焦虑之中,这将最有利于人们在冒险中发挥最佳表现,从而取得成功。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