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什么是痛点(Why的理论)
1.1 营销三个点
我们谈营销,有三个点必定被谈及,这三个词分别是:痒点、爽点、痛点。
然而,这三点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1.1.1 痒点:世界上另一个你
什么是痒点?正如你身上发痒一样,不抓死不了,抓了却很舒服。只不过现在这个痒,发生在用户的身上。
痒点只是用户内心的渴望,不一定非得一定需要,也不是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你梦想自己是偶像剧的女主角,梦想自己是网文中屌丝逆袭的英雄,梦想自己是名门望族的掌门人……这个梦想的欲望,就是用户的痒点,透射出另一个世界的你。
在消费场景中,很多广告就是利用这点欲望的投射,去设置痒点。我之前做房地产文案,很多宣传都是采用这个手法。
例子:
早买房一天,少奋斗十年
今年不买房,年底又白忙
先下手为抢,后下手遭殃
宁买关内一张床,不买关外一套房
以上这些就是利用用户痒点的文案设置。文案的痒点在哪里?如果你有钱,当然可以买房子,成为少奋斗十年、年底不白忙的哪一个你;但是如果你不买,其实也没什么,不买房不会死,地球照样转动。
例子:
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碧桂园品牌)
这个是前东家的品牌口号,尽管近段时间碧桂园频频亮相,先不论对错,单是从文案的层面来理解,最初打动大家购买碧桂园的房子,大多数还是因为这句具有诱惑力的广告语。
它同样是利用了痒点,刺激了另一个你的欲望。因为普通住宅你也能住,但它给你的,却是五星级酒店一样的家,能比其他小伙伴花一样的钱,却住的更好,心里能不痒么?
所以,当我们说痒点,其实就是在情感和心理上给到用户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为了喂饱另一个世界的你,告诉你不用现在那么窝囊,其实可以活的更好一点。
1.1.2 爽点:你要就立即满足
如果有读过网文的同学,就知道什么叫爽点。网文大神总设置层出不穷的打脸情节、捡宝藏环节。你通过代入到主角的角色成长,即时获得打怪升级的快感,最后一招杀敌、爽到高潮。
依据小说的设置,其实爽点,就是帮你的角色装x(让用户具备超能力),毫不费力地装(爽点设置低门槛),装的结果能立即打脸(让用户即时获得反馈)
所以,我理解的爽点,拥有三个要素,就是:
- 即时性
- 低门槛
- 高反馈
比如,夏日运动过后喝一瓶冰镇可乐的行为过程。你只需花3元钱(低门槛)买一瓶,一喝下去就能立即解渴(即时性),喝完后还打了一个饱嗝(高反馈)。
文案例子:
不用牙膏,不用动手,张嘴含住它,10 秒刷完牙!(自动牙刷广告)
这是一篇自动牙刷的推文广告,同样是利用了爽点三要素设置。你无需重复的手部运动,张嘴含着(低门槛),只需要仅仅十秒(即时性),就能彻底地清洁你的牙齿(高反馈)。
1.1.3 痛点:一说就害怕的点
很多人说,所谓的痛点,是你未被满足的、急需解决的需求,也就是刚性需求,俗称刚需。但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痛点并非这么简单,不是所有的刚需都能成为痛点。在经济学理论中,刚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
痛点的本质不是一个未实现的目标;如果目标未实现,你没有被满足,你只是难受而已,难受不会死啊。痛点我更愿意理解为你最害怕的一点,也就是用户最恐惧之处,解决不了就会死。
比如我们要吃饭,大米的价钱贵了,你要不要吃?(未被满足的欲望)但是今天不吃,会饿死的啊(用户的痛点)。
那么,什么才是用户最恐惧的点?在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越是金字塔下面的需求,越是用户最恐惧的点。
比如没有阳光、空气、水、食物等基本生存元素,你难道不怕么?不过,正如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那么,每一个的痛点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可能你的痛点,是明天能不能吃上饭;他的痛点,是明天能不能买得上一辆凯迪拉克。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共性的痛点,即是否具有公共性质的恐惧,成为我们诉求的点呢,帮助我们用在文案中?
在列表之书中(1977年出版,美国畅销书,作者David Wallechinsky),罗列了人类最常见的14种恐惧,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分别如下:
- 孤独无助 (没有人陪我玩,别人帮不了我)
- 生存挑战 (没有阳光、空气和水,怎么活)
- 探险未知 (恐高、恐水……那就去看看吧)
- 血腥暴力 (这个就不用去解释了吧,都懂)
- 恐吓欺骗 (用不正当的手段,让利益损害)
- 病痛死亡 (天啊,为什么这病就落我身上)
- 流言飞语 (活在别人话语里,轻易被中伤)
- 众叛亲离 (所有人都背叛了你,就剩你了)
- 生离死别 (这是最后一面,以后见不到了)
- 评头品足 (你说你这个也不行,那也不行)
- 一事无成 (我好失败,做什么事都不成功)
- 信任危机 (老板画了大饼,却又实现不了)
- 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么做,想做却做不了)
- 抱怨自己 (不断犯错,却又不反思和纠正)
以上每一个恐惧的点,都会因为身份、时间、环境产生差异,但是所有恐惧都有一个点,那就是未知性。
所以,当我们谈论痛点是什么,所谓痛点就是恐惧,但恐惧只是用户表面的动作表现,痛点的实质是用户害怕未知的结果。
1.2 需求三重境
我早前也做过产品经理,做产品经理经常需要分析需求,而KANO模型是其中的一个模型。如果要进一步解读痛点、痒点、爽点,或者可以尝试从KANO模型的角度分析。
所谓的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用户需求:
- 基本需求:用户认为产品/服务必须具备的功能或属性;
- 期望需求:你提供的产品/服务越多,用户将会越满意;
- 兴奋需求:你能提供意料之外的服务,没有也没关系。
将我们上面理解的营销三点放入,进一步去理解,就是:
- 基本需求 → 痛点(必须有)
- 期望需求 → 痒点(渴望有)
- 兴奋需求 → 爽点(超预期)
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痛点),期望需求(痒点)和兴奋需求(爽点)才是锦上添花的事。如果你没有满足基本需求,而去满足期望需求和兴奋需求,产品形态就会发生变化。
例子:早期iphone的需求三重境设置
- 痛点:通讯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不能通话只能是游戏机;
- 痒点:计算器、记事本、指南针等工具,集合在一起最好了;
- 爽点:海量的app程序、游戏软件,能让你获得不同快感。
1.3 真假之分
当我们发现了痛点,先不要惊喜若狂,你要学会诊断痛点,这个痛点是伪痛点和真痛点。
毕竟,找痛点是一个凭借经验的事儿。我们找痛点最常见的方式,不外乎是翻翻书本、和读者聊一聊、或从报告中得到总结……这些方式,只能辅助我们找到痛点,但是这些是否就是真痛点呢?不见得!
要找到真痛点,必须有过人的阅历、洞察到人的性格,每一个产品都有不一样的痛点,每一个人群都有不同的痛点。如果单纯地套用到自己身上,这还是真痛点么?!
举一个最近大家热议的事件,滴滴和神州专车这两个广告,滴滴说的“遇见美好,你我同行”,鼓励大家在车上发生美好的事情。
例子:
早晚都是你的
10分钟换一辈子
注定就是你的
包括上面这个在朋友圈疯传的广告,未验证是否真伪,但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而文中的这些观点,是你出行最痛心的点么?!
而神州专车说的是“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如果两者都是同一时间发布广告,哪一个是真痛点,哪一个是伪痛点,不用我说了吧。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伪痛点,就是没有快速卖货能力的痛点。
很多人都陷入了找痛点思维的死角里,认为这个痛点很紧急,必须马上解决,然而消费者不一定能埋单。
例子:
怕上火就喝加多宝。
凉茶在广东很普遍,过往的凉茶铺,有说百年传承、文化传统之类的宣传,为什么独独加多宝能脱颖而出?因为此前它们说的都是伪痛点,对用户产生不了直接的销售。
即使有说清热上火、生津止渴等功效,这也是痛点,但是不够让用户痛。最终加多宝利用了用户的恐惧心理,凭借怕上火这个定位,实现了10罐凉茶8罐中就有加多宝的销量。
例子: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总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总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总有一些在写字楼里却永远遇不见的人
这一段文案来自步履不停的广告,文案美不美?很美!能不能让你向往?很向往!这属于我们之前说的,挑拨了你痒点的文案。即使你很有共鸣,在掏钱的一刻,你是否立即买它家的衣服,不一定!
总结一下,自己自嗨的伪痛点,都有以下3类“没有”特征:
1.3.1 没有锁定痛点:(恐惧点要深)
不要将所有人认为的痛点,或者你是认为的痛点,当做是你产品的痛点。
1.3.2 没有细分人群:(人群要精准)
要细分,不要将所有人当做是你的目标人群,只研究一小撮,然后放大。
1.3.3 没有结合产品:(匹配度要高)
不要自嗨,要从产品中用户最大的买点出发,结合用户心理越高越认可。这三点怎么理解呢?如果广告层面不能让你理解,举一个选品卖产品的例子解读一下。
产品例子:
之前有网友想要创业,他自己喜欢吃小龙虾,所以打算做小龙虾外卖,他发现这个行业有一个大家都说的痛点,就是很多店做的小龙虾都不够干净,他决定要做干净的小龙虾。
于是,他亲自去洞庭湖选价格贵一倍的好虾,还处理得得干干净净才开卖,结果呢,做了不到半年就倒闭了,赔了15万多元。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你觉得大家说的这个干净痛点(没有锁定痛点),并不是很多用户认为的痛点;爱吃干净的小龙虾,只是一部分人的需求(没有细分人群),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很多人去吃小龙虾,还是奔着价格和味道(没有结合产品),你忽视了这两点,当然是赔钱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