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03,《隋唐史话》连载13(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折点。经过八年的战争,北方经济严重破坏,户籍紊乱,朝廷控制的人口减少2/3以上,唐廷直辖的军队比前期大大缩减,唐王期的政治形势从内重外轻转变为外重内轻。
朝廷之外有藩镇割据,中央和藩镇之间的斗争,互有胜败,这是唐朝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主要矛盾,延续了100余年。
在朝廷内部,则有宦官专政和牛李党争(朋党之争)。宦官专政有时又和牛李党争纠结在一起,盘根错节,形成政治上不治之症,前后延续40余年。
唐朝中叶前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官员人数激增。贵族、官僚、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大批农民破产。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彻底破坏,租庸调已无法征收,于是产生了两税法。两税法以钱计税,后来物轻钱重,人民加重了负担。
唐朝晚期吏治败坏,灾荒严重,赋役繁数,阶级矛盾尖锐化。
公元9世纪末叶,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维持到公元907年,唐亡……
01、安史之乱的原因
开元末年,玄宗“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愿纳谏,不听忠言。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宰相张九龄、裴耀卿,因秋收未毕,建议改期。
这个建议是对的。但李林甫等二相却逢迎玄宗说:“长安、洛阳不过是陛下的东西宫罢了,随时可以往来行幸,何须选择时日?即使妨碍了农民收获,只要免去他们的租税就可以了。”
玄宗很高兴,就听从了。就在这年十二月,玄宗又听信李林甫的谗言,罢免了张九龄、裴耀卿,让李林甫当了宰相。
这是唐朝政治衰败的标志。张九龄以忠直闻名,他被罢免以后,大臣们“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对此,司马光说:“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 聪明,以成其奸; 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
李林甫陷害功勋卓著的名将王忠嗣,杀戮揭发他的赵奉章,重信佞臣酷吏杨慎矜、王鉷、吉温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到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执政19年,是造成唐朝腐败政局的重要因素。
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当了宰相。杨国忠是纨绔无赖之子,和李林甫相似,也善于迎合上意,又善于搜刮民财,充实国库,因此取得玄宗信任。他执政以后,一身兼40余职,任意处理事务,表示自己精明强干。对于正直有才能的人,则百般诬陷。
天宝十三载(754),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长沙太守。“
杨国忠广收贿赂,积缣多至3000万匹。这样的人执掌国政,更加速了祸乱的爆发。
政治腐败的另一表现是宦官干政。开元末年,宦官高力士不仅在宫中侍卫,而且外间进奏文表,须先经他审阅,小事他就直接处理。大臣宇文融、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安思顺等人取得将相高位,都是走高力士的私门。
宦官成为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呼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为阿翁,驸马呼为阿爷。高力士资产殷富,京城内外邸第田园,几乎一半为宦官所有。
宦官干政加重了政治腐败和混乱。
另一方面,天宝年间,唐军接连打败仗。安禄山败于契丹,高仙芝失利于怛尼斯,尤其是鲜于仲通和李宓两次败于南诏。
天宝十载(751),“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 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有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
由此可见,天宝年间的阶级矛盾已相当尖锐,一面是荒淫奢侈,挥金如土,另一方面是妻离子散,饥寒交迫。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当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深刻写照。
由于阶级矛盾的深刻化,统治集团的腐败,国力的虚耗,从而给安禄山起兵叛乱以可乘之机,这是安史之乱产生的基本原因。
其次,安史之乱是地方节度使反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叛乱,而节度使这种封建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具有其历史因素。
开元后期,府兵制破坏,边将权势逐渐强大。在府兵制下,卫士轮番服役,将不得专兵。实施募兵制以后,当兵成为长期职业,他们和将领之间容易形成私人隶属关系,从而使军队逐渐变成个人武装。
另一方面,府兵制破坏以后,边镇兵力扩大,首都周围军队减缩,唐初内重外轻之局转变成外重内轻,地方节镇势力强大。
至于天宝年间“蕃将”权势的扩大,主要是李林甫造成的。早在唐朝初期,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如李靖、李勣、刘仁轨、娄师德等。开元前期,薛讷、郭元振、张嘉贞、张说、萧嵩等,也由边帅入相。
而蕃将,虽然忠勇双全(如阿史那社尔、契宓何力),也不能“专大将之任”。“蕃将”远征时,“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如阿史那社尔讨高昌,以侯君集为元帅;契宓何力讨高丽,李勣为元帅。
朝廷这样做,不仅使边将不能久掌兵权,而且适当的约束蕃将,对于防止军阀割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李林甫掌权以后,“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峻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皆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用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 。
第三,在北边边区还存在着民族矛盾。从隋朝至唐初,有不少突厥人迁到幽州以北,在辽西又有不少奚和契丹人。他们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生活上仍然是”击球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都督赵文翙,虐待当地少数民族,“契丹饥不赈给,视酋长如奴仆”。当时契丹松谟都督李尽忠、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等十二州,杀了赵文翙,河北震动。这是营州民族矛盾的一次爆发。
天宝以来,安禄山等对少数民族实行欺骗和高压政策,民族矛盾仍然相当尖锐。在天宝十四载以前,安禄山煽动并利用这种民族矛盾。
据唐人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中记载:“禄山专制河朔以来七年余,蕴盖奸谋,潜行恩惠,东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前节度使招怀夷狄,皆重译告谕,夷聂之意,因而往往不传。禄山悉解九夷之语,躬自抚慰,曲宣威惠,夷人朝为俘囚,暮为战士,莫不乐输死节。”
在起兵前,安禄山在契丹杂胡中选出八千精锐,号称“曳落河”,作为叛乱主力。
天宝十三载,他为了收买人心,提拔奚、契丹、九姓、同罗等族升将军者500人,中郎将2000余人。第二年,又以蕃将32人代替汉将。
这样一来,安禄山叛军的骨干基本上是蕃将。不仅如此, 而且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残酷屠杀汉人,唐军也进行报复。如张巡曾俘四百余人,对“胡兵”则“悉斩之”,对汉人则“散令归业”。
可见安禄山叛乱不仅利用民族矛盾,而且激化了民族矛盾。
02、安史之乱的经过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坐着铁车,指挥10余万叛军,长驱南下。沿途唐郡县官员,或开城迎降,或弃城逃窜,或被叛军杀戮。唐廷狼狈不堪。
唐玄宗听到安禄山叛乱的消息,最初不相信。叛军攻入河北,唐玄宗不得不仓促布防,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到洛阳募兵,10天之间得六万余人,并拆掉河阳桥(今河南孟县北),防止叛军渡河;任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新置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三郡,防守黄河以南;在关中募兵11万,其中多为市井小贩和流氓,以皇子荣王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宦官边令诚监军,统诸军屯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
叛军既野蛮又残暴,他们“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帛、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为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屠杀之。”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二月,颜真卿领兵联合清河博平两郡兵,大破叛军,攻克魏郡(今河北大名)。河北唐军的声威,从此大振。
同时,唐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率蕃汉兵1万余人和太原弩手3000人出井陉(今河北井陉),收复了常山,打败史思明,并夺回七县。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率兵出井陉,在常山和李光弼会师,共有蕃汉兵10余 万人,迫使叛将史思明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县)。
河北人民为了保乡保家,自己组织起来,大者一二万人,小者数千人,各自抵抗叛军的侵扰。唐军在河北取得主动地位。
针对唐军在河北反攻的胜利,安禄山、史思明进行了新布置。他们从东都洛阳派出两万余人,又发范阳余部,合史思明军共五六万人,以保卫河南到范阳之间的后路。
天宝十五载(756)五月,河北方面军攻势迅猛,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于恒阳城下,斩首四万余人。史思明坠马,扶断枪逃入营中,率残兵退守博 陵。
郭子仪进攻博陵,军威大震,河北十余郡纷纷杀叛军守将,归顺朝廷。
唐军的胜利,使安禄山惶恐万分,把汉奸严庄、高尚召来骂道:“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几个月了,连潼关尚未拿下。目前我军后路已被切断,受到四面围攻,万无一失,又在哪里?”
正当叛军准备离开东都洛阳的时候,唐玄宗又下了一道错误诏令,强迫哥舒翰打出潼关,进攻陕郡。
哥舒翰预计这次出师难以取胜, 因此捶胸痛哭,勉强引兵出关。唐军大败,哥舒翰被部下蕃将出卖,唐兵几乎全军覆没。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八日,叛军攻克潼关。唐玄宗狼狈出逃行至马嵬驿,随行将士杀了奸相杨国忠,又胁迫唐玄宗杀了杨贵妃。众怒平息,然后护送玄宗到达成都。
太子李亨被部下留在灵武主持军务,不久即皇帝位,这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即位不久,郭子仪领精兵五万到达灵武。卓越的政治家李泌来到灵武,支持肃宗平定叛乱。在李泌的建议下,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率领唐军讨叛。
安史叛乱爆发以后,黄河南北广大地区,或被叛军控制,或变成战场,人民流徙死亡。朝廷的经济来源,基本上依靠江淮以南供应。睢阳(今河南商丘)是江淮与关中间的交通枢纽,唐军控制睢阳,便可以防止叛军南下江淮。睢阳的战略地位极端重要。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庆绪杀了安禄山,为了切断关中与江淮地区的经济联系,特派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领檀、妫两州 及同罗、奚兵13万奔袭睢阳。
张巡从宁陵(今河南宁陵)率3000劲卒支援睢阳,守军增至6800余人。张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一天冲杀20余回合,坚持了16天,活捉叛将60余人,杀敌2万余,士气倍增,迫使叛军暂时退却。
两个月以后,尹子奇又引兵进攻睢阳,张巡宰牛杀羊,激励将士,亲自扛着大旗,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叛军死伤3000余人,奔逃数十里。
过了几天,叛军又来围城,张巡率众反击,一昼夜间大战数十回合。尹子奇虽然受创,由于他在外线作战,兵粮随时得以补充,仍然坚持围城。
一天夜间,张巡在城中鸣鼓。叛军听到城里鼓角之声,彻夜警备无法休息。天亮以后,张巡又把守军隐蔽起来,叛军不见城内有兵,便解甲休息。这时,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十余名将领,各率五十骑,开城出击,杀叛军5000余人。
张巡打算射死尹子奇,只是找不到他,便削嵩为镞,射进叛军营内。叛军误认为唐军的箭支消耗已尽。尹子奇亲自出马督战。大将南霁云一箭射中了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疼痛难忍,伏鞍而逃。
七月,尹子奇又纠集几万叛军进攻睢阳,想报仇雪恨。当时城里粮食十分缺乏,将士每天只能吃一合米,杂以树皮茶纸充饥,士卒减员,只剩1600余人,其中有些还是伤员,张巡加固城防工事,固守待援。
叛军虽然用云梯钩车、木驴等进攻,都被破毁。尹子奇黔驴技穷,不得不停止进攻,在城外挖了三道壕,并设立木栅,准备长期围困睢阳。
到了十月,城内连鼠雀都吃尽了。张巡的妾愿杀身给将士果腹,张巡听其自尽。许远也杀了自己的奴婢给士卒充饥。
最后城内只剩400余人,饿病难支,睢阳终于陷落,张巡、许远慷慨就义。
睢阳战役前后延续十个月之久,以张巡、许远为首的唐军,仅仅以一万兵力,前后抵抗了二三十万叛军的反复围攻,大小战斗400多次,保卫了江淮财赋,赢得了时间,使唐军得以徐图反攻,对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是唐王朝的忠臣,也是忠于人民的英雄。睢阳人民设立了双忠庙,悼念睢阳战役中死难的烈士。
至德二年(757年),叛军内部发生大动乱。安庆绪因杀掉父亲安禄山,自己称帝,史思明不服,叛乱头子内部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唐廷利用其矛盾,徐图反攻。
这年九月,郭子仪等率讨逆军在扶风等地集结,着手反攻。但是,唐肃宗缺乏依靠唐军取胜的信心,他派人勾结回纥怀仁可汗,对回纥说:“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财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是多么卑鄙可耻的行径!
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集中长安以西,约十五六万,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在香积寺北与叛军决战,叛军大败,死伤有六七万人。
当天深夜,叛军撤离长安。第二天,广平王率唐军进城,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
长安光复的消息传到凤翔府以后,唐肃宗非常高兴,文武百官前来祝贺。即日派宦官到成都,向太上皇报喜,敦请太上皇回銮。同时令广平王立即出关,收复东都洛阳。
这年十月,郭子仪引兵打出潼关,克服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迫使叛将张通儒退至陕郡。
安庆绪发洛阳叛军,令严庄统帅,支援张通儒,企图阻止唐军东下。郭子仪大军在新店(在今三门峡陕州区西)遇到叛军。郭子仪令回纥兵从山后绕到叛军侧面,自己麾军前进。
叛军依仗人多士众,从高处下来,猛扑唐军。唐军前队多人受伤,逐步后退。忽然听到山口鼓响,千百支箭同时射向叛军。叛军发现回纥兵,知道后路被抄,吓得纷纷溃逃。
叛将严庄、张通儒等,落荒东走。郭子仪克服了陕郡。叛将严庄逃到东都。安庆绪非常惊恐,仓惶聚集党羽,星夜逃奔安阳而去。
唐军收复了东都,回纥兵进城肆行抢掠,弄得百姓妻离子散,家尽财空,骚扰了两天两夜,回纥犹不满足。郭子仪请示广平王,召集东都父老,募集罗锦一万匹,酬谢回纥,方算罢休。
宝应元年(762),唐肃宗病重,宫内斗争非常激烈。大宦官李辅国,勾结程元振,逼死唐肃宗,杀了张皇后和越王系,拥立李豫为帝,即唐代宗。李辅国自命定策功臣,从此朝廷大权,尽入李辅国之手。
宝应元年(762)十月,以雍王李适为兵马大元帅,与仆固怀恩、郭英人等,会同回纥兵进行总反攻。各路大军云集东都以北,当时叛军十余万。仆固怀恩派骁骑与回纥兵绕道南山,和另路大军协同作战,在昭觉寺、石榴园一带,消灭叛军六万余人,俘虏两万余,最后史朝义只领数百轻骑东奔郑州。
仆固怀恩收复东都,令其子仆固瑒率步骑万余人追击史朝义。
这时东都唐军不多,回纥进城后肆意杀掠,纵火十余日,这是东都人民八年来又一次被大劫。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由于形势所迫,叛将纷纷投降,黄河以北各地光复。广德元年(763)正月,范阳叛将李怀仙归降,唐政府派李抱忠接管范阳。
史朝义想北投契丹,被李怀仙追击,他走投无路,缢死在森林里。历时八年的安史叛乱,就此结束。
03、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破坏了北方经济。
叛军的烧杀掠夺是北方经济破坏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回纥助唐平乱,进入洛阳后,“肆行杀掠,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
唐军也不例外,“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掳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乾元元年,九节度使在邺城溃败时,“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在这样情况下,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黄河流域几年间变得凋敝不堪,满目荒凉。最具体的表现是人口锐减。安史之乱前天宝十四载,全国户数为8 914709,口数为52919309。大乱以后只剩下1933134户,6990386口。此后虽有增加,但最多也来达到战前户口的一半。
从此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对唐代户口影响之大,其中受破坏最大的主要是经济发达的黄河流域,具体是以下四个地区:即以洛阳为中心的汴、郑等地区、河北地区、长安周围各地和汴河沿岸。
如果从唐代行政区来看,受战乱破坏最重的是河北道、关内道,其次是河南道、淮南道。
由于生产力的破坏,物资缺乏,物价高涨,斗米少则千钱,多者七千钱,比开元年间上涨300余倍。绢价涨到四千钱以上,比开元时提高20余倍。这就迫使人民背井离乡,在死亡线上挣扎。
其次,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广德元年 (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纷纷投降。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唐军本应彻底消灭叛军残部。但当时讨伐军的统帅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留(薛)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朝廷亦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
从此以后,河朔地区基本由安史降将占据。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也独霸一方,不服朝廷。
第三,安史乱后,边防空虚,唐廷的统治区缩小,少数民族奴隶主经常侵犯内地。天宝十四载以后,由于边防军主力到中原平定叛乱,留在边区者,多属老弱残兵,边防空虚。
另一方面,在平叛过程中,边防军也损失惨重。如朔方军在中原作战,“东西南北,曾无宁岁,中年以仆固之役,又经耗散,人亡三分之二,比于天宝中有十分之一”。
边防军的消耗,更进一步削弱了唐廷边防力量。代宗时,郭子仪指出:“今吐蕃充斥,势强十倍,兼河、陇之地,杂羌、浑之众,每岁来窥近郊。以朔方减十倍之军,当吐蕃加十倍之骑,欲求制胜,岂易为力!入近内地,称四节度。每将盈万,每贼兼乘数四。臣所统将七,不当贼四分之一,所有征马,不当贼百分之二,诚合固守,不宜与战。”
当唐朝边防力量日益破坏的情况之下,周围少数民族奴隶主,纷纷侵占边区。至德元载(756)十二月,吐蕃进犯威戎、神威军,强占石堡、百谷、雕窠三城。宝应元年(762),吐蕃又占秦、渭、洮、临等州。第二年,吐蕃侵入大震关(今陕西陇县西),攻陷兰、廓、河、鄯、成等州。至此,“西北数十州相继陷没, 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袵矣"。 后来长安经常受到侵扰。
吐蕃虽然占领河西陇右,并不满足,后又向西侵犯,大举进攻北庭、安西,虽有军民的反抗,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终于失守。
在剑南道,有吐蕃和南诏先后的侵犯。至德元载(756),南诏攻陷了清溪关(今四川犍为附近)。大历十四年(779),南诏又同吐蕃合谋,进攻茂州(今四川茂县),直达灌口(今四川灌县)。到唐文宗时期,南诏甚至侵入成都,“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宝而去”。
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北方部分人口南迁,迁移的地点最多是长江中下游。
在南迁的人当中,只有一部分是地主官僚,多数是劳动人民, 他们对江南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