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世界观概述|
重申一下,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地球在宇宙中心”的观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围观点,而是核心观点,不能在不替换观点拼图中其他大多数拼板的情况下替换这个观点。牛顿科学为一个新的观点拼图提供了很多科学拼板,具体来说,牛顿所提供的科学体系在解释方面能力卓著,而且,重点是,这个科学可以与运动的地球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拼图中的大多数拼板,不只是科学相关的拼板,也包括哲学性/概念性拼板,都不能与这个新科学相适应。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系列新的哲学性/概念性拼板来与牛顿所提供的与科学有关的拼板进行组合。
举个例子,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宇宙被认为是有目的、有本质存在的。物体因其内在的本质性质而形成其运转模式。而在牛顿科学中,物体运转模式的形成原因不再是其内在本质;相反,物体是在外力的影响下而形成其运转模式。整个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关于宇宙的观点,也就是认为“宇宙充满了目标和目的”的观点,不能与新科学拼合在一起,而且事实上,此时宇宙已开始被看作是更像一台机器。在一台机器中,不同的零件之间彼此推拉,而各种零件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原因正是其他零件所施加的作用力,同样地,宇宙中的物体也开始被认为是在其他物体的推拉和外界作用力的影响下而形成其运转模式了。
这个机器的比喻在新世界观中占了主导地位。在这样一个宇宙中,外界作用力的推拉是理解宇宙中物体运转模式的核心;而这样的宇宙观几乎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观点完全相反。简言之,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科学紧密相连的宇宙观,也就是认为“宇宙是有目的、有本质存在”的观点,被一个新的机械论的宇宙观所替代,而且这个把宇宙当作机器一样的宇宙观与新科学是紧密相连的。
随着机器比喻的出现,人们对神明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重申一下,对亚里士多德本人来说,神明并不是宗教的神明,而是解释恒星和行星为什么可以持续运动时所需的因素。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几百年以后,亚里士多德关于神明的概念被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中上帝/真主的概念替代了。所以,尽管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神明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在宇宙的运转中,上帝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出于科学原因的考虑,需要有上帝或者类似上帝的存在,因为这是天体能够保持运动的原因。
然而,在新科学中,不需要这样的因素来使宇宙运转。举个例子,行星的运动被解释成是惯性(运动的物体会保持运动,由于行星本身就是运动的物体,所以会保持运动)及重力作用(重力作用解释了行星为什么围绕太阳运动,而不是沿直线运动)共同的结果。简言之,新科学不再需要上帝来使宇宙运转。
宗教观点通常都不容易改变,所以,毫不意外,人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观点。然而,上帝的概念则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具体来说,上帝开始被认为是像一位钟表匠,也就是说,上帝设计、构建了宇宙,并让宇宙运动了起来。但从这以后,宇宙可以自行运转,并不需要前一个世界观里所必需的神明来持续介入。
与此同时,对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普遍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所包括的应该是一种可以被称为等级观的观点,也就是说,就像每个物体在宇宙中都有其天然的位置一样,每个人在其所处的整体环境中同样有自己天然的位置。举个例子,思考一下国王们所拥有的神圣权利。这背后的逻辑是,成为国王的人命中注定要成为国王,这是他在自己所处的整体环境中合适的位置。有趣的是,在坚持“国王有神圣权利”信条的最后一代君主之中,有一位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直到17世纪40年代,自己被推翻、审判并处决时,查理一世国王仍然在维护这个并不能让人信服的信条。西方世界近代史上主要的政治革命,也就是发生在17世纪40年代的英国革命,以及随后发生的美国和法国革命,其过程中都以个人权利为重点诉求,这些革命都发生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被摒弃以后,很可能这并不是巧合。
总的来说,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宇宙是一个比较小而舒适的空间,同时,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宇宙充满了天然目标和目的,因此这是一个目的论、本质论的宇宙观。这个宇宙观也延伸到了人的身上,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整体环境中都有一个天然位置,就像物体在宇宙中都有各自的天然位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上帝或与上帝类似的存在来使宇宙保持运动。
随着新世界观的出现,以上所有观点都发生了变化。现在,宇宙被认为是广阔的,甚至可能是无限大的,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宇宙现在还被认为是像机器一样,物体不再为了实现某个目的或目标而运转。相反,物体是在没有目的的外力作用下运转。同时,也不需要上帝或类似上帝的存在来使宇宙运转了。事实上,宇宙一天一天保持运转,就像钟表每天滴滴??不停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