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而流
以上所讲的都是让时间加快和减慢,而之前我为自己设立的挑战是改变自己对当下时间的感知,现在看来,我似乎成功了。我不会用深奥的理论说明自己利用神经的可塑性改变了大脑对时间的感知方式,但可以肯定地说,我学会了一些改变时间感知的技巧——我的大脑可能变得更灵活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成功地完成了挑战。
心理时间感知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状态,那就是进入一种时间彻底消失的境地。这就又回到了之前所提到的“心流状态”概念。在波士顿我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练习,但当时还不知道它会对我的时间认知造成什么改变。现在,我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心流状态练习,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了,因此很想了解一下时间心理学家对其他进入心流、忘却时间的方式有什么看法。
约翰·威尔顿给我说了一项鲜为人知的研究: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的职业治疗师伊丽莎白·拉尔森(Elizabeth Larson)一直在研究伤残病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她认为,如果能搞清楚什么样的体验可以使人进入愉悦的“心流”状态,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对这些病人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做出调整,从而让他们感到更轻松愉悦,压力更小。如果有一些事情可以让他们进入“时间飞逝”或者“忘却时间”的状态,也许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而且我们所有人似乎都可以从中获益。
拉尔森发现,根据当前情形所带来的挑战与自身技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钟型曲线(见下页图),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很简单,不需要过多思考,就会感觉到时间很慢或者接近真实时间;但如果我们遇到的挑战刚好与我们的技能相当,就会进入一种“放松、就绪”的“心流”状态。在波士顿的实验中,他们根据我的水平把电脑上的练习进行调整后,我体验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另外,如果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活动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就会被毫不客气地赶出“心流”状态,同时感到时间越来越慢,仿佛静止了一样。
图15 拉尔森的心智模型。来源:拉尔森和冯·艾,《生态心理学》,18(2),第113-130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二次感到时间变化的经历——感觉并不漫长的长途飞行:被困在一个大型金属容器中,如果在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里没有互联网信号,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