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进化论+进化论是科学吗-进化论的“进化”-进化论成懒化论?新研究表明,要生存就要懒,勤快物种易灭绝!-动物为什么能对自己的孩子狠下毒手?或许这源于祖先的本能-进化论的禁止地带,人类或许正在走向消亡-现代综合进化论+生物进化论、价值进化论与情感进化论-生物进化论-价值进化论-情感进化论-美的进化-美的进化:引言+第1章:达尔文的真正危险的观点-达尔文的危险观点(2)-达尔文的危险观点(3)-达尔文的危险观点(4)-达尔文的危险观点(5)-达尔文的危险观点(6)-达尔文的危险观点(7)-达尔文的危险观点(8)-达尔文的危险观点(9)-达尔文的危险观点(10)+第2章:配偶选择科学之争-配偶选择科学之争(2)-配偶选择科学之争(3)-配偶选择科学之争(4)-配偶选择科学之争(5)-配偶选择科学之争(6)-配偶选择科学之争(7)-配偶选择科学之争(8)+第3章:侏儒鸟的求偶舞蹈-侏儒鸟的求偶舞蹈(2)-侏儒鸟的求偶舞蹈(3)-侏儒鸟的求偶舞蹈(4)-侏儒鸟的求偶舞蹈(5)-侏儒鸟的求偶舞蹈(6)-侏儒鸟的求偶舞蹈(7)-侏儒鸟的求偶舞蹈(8)-侏儒鸟的求偶舞蹈(9)+第4章:审美的创新与物种的衰落-审美与物种的衰落(2)-审美与物种的衰落(3)-审美与物种的衰落(4)-审美与物种的衰落(5)-审美与物种的衰落(6)+第5章:让路给鸭子-让路给鸭子(2)-让路给鸭子(3)-让路给鸭子(4)-让路给鸭子(5)-让路给鸭子(6)-让路给鸭子(7)-让路给鸭子(8)-让路给鸭子(9)+第6章: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2)-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3)-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4)-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5)-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6)-园丁鸟为爱搭建求偶亭(7)+第7章:雌鸟的择偶偏好与雄鸟的社会关系-雌鸟的择偶偏好与雄鸟的社会关系(2)-雌鸟的择偶偏好与雄鸟的社会关系(3)-雌鸟的择偶偏好与雄鸟的社会关系(4)-第8章: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2)-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3)-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4)-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5)-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6)-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7)-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8)-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9)-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10)+第9章:快感为什么会发生-快感为什么会发生(2)-快感为什么会发生(3)-快感为什么会发生(4)-快感为什么会发生(5)-快感为什么会发生(6)+第10章:吕西斯忒拉忒效应-吕西斯忒拉忒效应(2)-吕西斯忒拉忒效应(3)-吕西斯忒拉忒效应(4)-吕西斯忒拉忒效应(5)-吕西斯忒拉忒效应(6)-吕西斯忒拉忒效应(7)+第11章:同性性行为的进化假说-同性性行为的进化假说(2)-同性性行为的进化假说(3)-同性性行为的进化假说(4)-同性性行为的进化假说(5)-同性性行为的进化假说(6)+第12章:审美生命观与生物艺术世界-审美生命观与生物艺术世界(2)-审美生命观与生物艺术世界(3)-审美生命观与生物艺术世界(4)-审美生命观与生物艺术世界(5)-审美生命观与生物艺术世界(6)-美的进化:致谢

人类之美的发生与演化(10)

2020年7月6日 字数:1893 来源:美的进化 作者:[美]理查德·O.普鲁姆 提供人:heidong86......

我对美的不同文化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原因是它们有可能在生物学或者基因进化的层面上反映出来。当文化在进化过程中扮演一个“原因”的角色时,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下行效应”。

人类文化对遗传学产生下行效应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成人乳糖耐受性的进化,从而使一些人可以食用奶制品。乳糖是一种特殊的糖,只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所有的哺乳动物幼崽都用乳糖酶来消化乳糖,但哺乳动物断奶后就停止分泌乳糖酶了。然而,在过去的1.2万—1.5万年间,不同的人类种群驯化了绵羊、奶牛、山羊和马,随之而来的大量乳汁(一种能为成人提供丰富热量和蛋白质的新食物)使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人类种群中的很多成人因此有了消化乳糖的能力。由此可见,饲养奶牛的文化实践对人类的遗传进化产生了下行效应。简言之,文化可以塑造生物学。

同样地,我认为与美和性有关的文化理念通过性选择,也可能会对人类外表和行为的遗传学产生下行效应。要收集到验证这个想法需要的比较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抱着能够给这类研究带来启发的希望,我想针对这个过程的运作方式,提出一些主要依靠推测但却比较合理的思路。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可能在外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只有很少的差异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形成的。比如,皮肤颜色的差异和纬度有很大的关系,在近赤道纬度地区,颜色较深的皮肤很可能就是强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目的是防止皮肤癌或者(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保留叶酸;而在高纬度地区,颜色较浅的皮肤也是强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目的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头发和眼睛的颜色通常会与肤色发生共变,因为这些相关联的特征涉及很多相同的控制黑色素沉着的基因。

图8–4 世界人类种群中成人乳糖耐受发生率的差异

然而,人类种群和种族外表上的大部分其他差异,都不太可能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这些特征包括毛发质感、毛发长度、鼻子形状和大小、颧骨形状、面部宽度、嘴唇厚度和形状、眼睑形状、耳朵大小和形状、有无耳垂、胸部的尺寸、女性身体脂肪的沉积模式、男性面部和身体上的毛发覆盖程度以及阴茎的尺寸。这些特征在地理位置不同的人类种群中有不同的表现,而且遗传性很强,但人类种群间的这些差异都几乎不可能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而进化来的。尽管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但我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能够在身体特征的进化方面产生下行效应。

我们不妨看看萨摩亚人和夏威夷人的例子,他们在太平洋群岛上各自生活了大约1 500年。以全球标准来衡量,这些人类种群有非常突出的大体型和体重。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大块头和高体重被看作值得赞美和有性吸引力的特征。他们的国王和王后都是出了名的高大健壮,仪表堂堂。如果美的文化标准意味着群体中的某些人会比其他人在性方面成功得多,也就是有更多的后代或者更多的资源,那么符合这种文化偏好的特征(对波利尼西亚人而言,就是丰满性感的身体)在基因库中将会越来越有代表性。这样一来,与吸引力有关的文化理念就有可能推动人类外表发生较为快速的进化。

在非洲南部,还有一个体现这种下行效应的例子。古老的科伊桑族女性以臀部积聚大量的身体脂肪闻名,拥有一种臀部线条非常匀称的独特身材。考虑到大多数文化与其独有的审美特征之间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科伊桑族的男人认为这种特征非常有吸引力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虽然身体脂肪堆积基本上是符合自然选择趋势的,但很难说这样特别的身材只会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青睐,而在另一种环境中则会被淘汰。更确切地说,特定身形很可能是完全随机的性偏好作用的结果。在科伊桑族中,有可能是文化层面上对某种女性身形的关注,推动了体脂分布这种可遗传变异的产生。换句话说,文化对这种女性身形的偏好,可能在创造这种身形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生物学家南森·贝利(Nathan Bailey)和艾伦·摩尔(Allen Moore)利用与费希尔的失控理论非常类似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文化层面的择偶偏好会创造出反馈回路,从而使某些被认为很性感但对生存或繁殖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更复杂。这种择偶偏好的作用不只是辅助自然选择。事实上,正如费希尔、兰德和柯克帕特里克主张的那样,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文化层面的失控过程有可能削弱美与诚实反映个体素质的指标之间的任何关联,从而使那些可能与生存目的相悖的特征得以进化。

这种文化–遗传进化的反馈机制能够解释人类种群和种族在外表上的多样化审美观念。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很可能衍生了我们身体上丰富的多样性,这种进化机制会在完全没有自然选择推动适应性过程的情况下进行。人类文化的确让我们更难进化出能诚实反映个体素质的特征。

人类从审美角度随机进行配偶选择的可能性与渗透到西方文化中的人类配偶选择的适应性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这一章实现了预定目标,那么我希望我已经证明了人类不能机械地认为自己外表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内在遗传价值的高低。在我们得出某个给定的装饰特征具有适应性的结论之前,必须先推翻“总有美会发生”的零假设模型。如果我们找不到证据推翻它,就必须承认人类之美也会发生。

演化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