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外贸易存在顺差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中外贸易存在顺差。

问题绝不仅止于此。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鸦片在世界贸易中的角色让我们大吃一惊。有资料显示,在明清时代,世界上存在着以东亚、欧洲、美洲以及它们各自的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个贸易、经济体系。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东南亚、南亚、东亚地区的贸易量,在全球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甚至一度成为主要市场,具有支配作用。

对于明清时代各大洲之间的实物交流,中国的史家一点也不感到陌生。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瓷器、丝绸、纺织品等手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对外贸易进入欧洲、美洲、非洲,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就中国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比如红薯、南瓜、番茄、辣椒、蚕豆,尤其是玉米与马铃薯,都是明清时代通过外洋贸易而从美洲传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些作物像这几种外来作物一样对中国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新作物的巨大产量使得中国的耕地面积和人口在明清时代成倍增加。在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要远远高于欧洲。如果不是因为明、清政权的鼎革所引起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中国的社会形态会在17世纪发生巨大变化。同样,在15—19世纪灾害频仍的中国内地,这些高产而抗旱的粮食不知救活了多少中国人的性命。今天中国人所吃的食物中有百分之三十七是原产美洲的,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当然,17世纪前后,东南亚各国涌入大量中国移民,生活在马尼拉地区的华侨就达三万多人,这都是地区贸易所带来的结果。所有这些事实,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

因为在西方来之前,中国古典社会结构就是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使这个社会很稳定,但是这个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是工人、农民很稳定,他们没有更多的消费能力。那么,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当中,中国是初级农产品出去,英国是它的工业品进来,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就没有办法接纳西方的工业品。因此,解决中西贸易顺差的关键,只在于能不能提升中国工农两个阶层的消费能力,能不能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刺激他们的消费冲动。没有能力、没有习惯、没有冲动,那社会当然不可能接受更多的工业品。

这些重要作物的流传,借助于地区之间贸易网络所固有的航线,尤其是哥伦布等人开辟的新航线,更成为这种从很早之前就一直存在的地区贸易的催化剂。但是,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体系与其他地区的货物贸易中,中国存在严重的贸易顺差。这种情况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货物的输出和白银的输入。根据估算,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中国仅从欧洲和美洲就通过货物贸易输入了将近五亿多两的白银,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从日本、俄罗斯等渠道获得的白银。而据一些外国学者估计,到道光五年(1825年),中国白银存量约十一亿两。无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都表明了一个事实:中国与外国贸易存在着严重的顺差。同一时代,经过了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生产能力在大幅增长。进入海洋时代的民族国家,以殖民的方式拓展着自己对财富和领土的渴望。而这种拓展,在东方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不得不另寻他途。这个王朝,既不打算也不准备了解这些远洋而来的“夷狄”。与中国交易的事情变得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他们被限定在几个固定的设立了商行的城市进行交易,以广州为主;复杂的是,与他们交易的是朝廷特许的商行,官方从不屑参与具体事务。清朝的官员更感兴趣的是幕后交易。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往广州的第一艘商船抵达后,按照规定应该缴纳近两千五百两白银的管理费,但经过讨价还价和幕后交易,最终降至一千二百两白银,条件是付给海关监督三百两白银的感谢费。这些贸易上或明或暗的“制约”,令英国政商界感到愤怒。因此,他们多次派使团赴中国试图与清朝政府直接商谈贸易条件。但从马戛尔尼到阿美士德,都失望而归。然而,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西方人发现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虽然被中国政府所禁止,但却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利益空间。而广州的行商管理体制中的各种明、暗规则和敲诈勒索的盛行,正适合进行这种商品的交易。

鸦片 / 英国 / 易存顺差 / 林则徐 / 虎门销烟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