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2020年6月16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奠基人。因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又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开创的学派被称为“洛学”。

程颢、程颐像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二程少年时,父亲程珦通判南安军(今属江西赣州),当时周敦颐正在南安军担任管理刑狱事务的低级属员,还很年轻,也没什么名气。程珦慧眼识人,对周敦颐的人品、学问极为钦佩,与他结为好友。程珦还让两个儿子拜周敦颐为师,从此兄弟二人便“慨然有求道之志”。后来,他们还跟表叔张载相与论学,探讨《易》理。因此,二程的学说与周敦颐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也受到过张载的影响。

程颢一生博览群书,“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程颐也是“于书无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他们吸取张载关于“天理”的理论,正式提出了以抽象的、观念性的“天理”作为最高范畴,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更加庞大而精致的思想体系。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则将张载《西铭》(《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中“民胞物与”、万物同属一气的观点概括和发挥成“理一分殊”的著名命题,重点探讨事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通过重新思考人伦道德和宇宙自然之间的关系,解释社会秩序与道德理想的形而上依据,开启了天道性命之学的新境界,为宋代理学的“理一元论”思想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明显看出其融合了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程颐的《伊川易传》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义理解《易》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宋儒“以《易》立言”的集大成者。

就二程学说的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两人有着较大的差别。程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主要通过直觉体悟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对后来的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颐则主张居敬穷理,格物致知,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是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了理学。如《宋元学案》中所说:“大程德性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二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峭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自各有殊也。”

与此同时,二程对于教育和讲学活动也都极为重视。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程颢因政见不合退出政坛,与弟弟程颐一起,每天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程颐早年就以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大教育家胡瑗的赏识,并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此后几乎毕生从事学术和教育。他“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有一则“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是进士杨时为了钻研学问,放弃高官厚禄,先后拜二程为师。某日,杨时和学友游酢一起去拜见程颐,适逢老先生静坐打盹。这时天空下起了大雪,二人不敢打扰,一直在门外侍立。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尊敬师长的心诚意坚遂被后人传为美谈。

二程春风化雨,使得程门弟子,遍及四方,“洛学”也发展成与官方“新学”相互颉颃的主要学派。由于众多门生弟子的继承和弘扬,洛学的影响绵延不断。南宋时期的理学各派,几乎都可以从洛学中找到源流所自。

程门高足杨时,人称“龟山先生”,毕生以弘扬二程之学、排斥王安石新学为己任。靖康年间,他曾任国子祭酒,南宋以后又在东南地区大倡讲学之风,被视为洛学正宗,又被尊为闽中理学的鼻祖,是二程之学发展到朱子之学的关键人物。

谢良佐,字显道,寿春上蔡(今属河南驻马店)人,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并称“程门四先生”。谢良佐天资极高,黄宗羲曾认为:“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为第一。”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也就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某次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很用功,已经达到‘切问而近思’的仁者境界了。”由此留下了“良佐去矜”的千古佳话。他的“格物穷理”论,上接二程,下启朱熹。他的以禅证儒的治学方法在当时和后世也很有影响,开创了心学的先河。

胡安国是程氏私淑弟子,未曾登堂入室。他与谢良佐、杨时和游酢等程门高足交游讲论,义兼师友。南宋以后,其倡明洛学之功可与杨时相比。安国以其学传子胡宏(五峰先生),胡宏长期讲学于南岳衡山,张栻从其问学。后来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从学者甚众,由此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基础。

中国 / 包拯 / 欧阳修 / 王安石 / 周敦颐 / 程颢 / 程颐 / 理学 / 朱熹 / 陆九渊 / 吕祖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