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隋唐五代两宋+隋朝(581年-618年)-再造统一-“王气所聚”的武川镇-杨坚崛起——关陇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隋朝建立——新兴王朝的勇气与智慧-伐陈之战——走向统一-炀帝功过-隋朝的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变革-从晋王到皇帝-“尚秦汉之规摹”——志向远大的隋炀帝-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国破身亡——隋炀帝身后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朱温灭唐,建立五代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李克用与十三太保的传奇-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周世宗的神武雄略-五代的削藩尝试-儒衣书服,盛于南唐-钱镠治理苏杭-王审知治闽-偏安一隅的前后蜀-南楚——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王朝-唐朝(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战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变起玄武门-政治环境宽松的贞观之治-“天可汗”唐太宗——贞观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立储之困与太宗晚年政局+武则天-武则天的身世-废王立武——关陇集团与新兴力量的较量-保马法-军器监-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武则天称帝-标新立异、“自我作古”的女皇-政归李唐+开天盛世-开天盛世是从乱象中走出来的-“救时宰相”姚崇-唐代的制礼作乐-空前繁荣的富庶时代-昂扬与超越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语言天才与舞蹈专家安禄山-起兵范阳-明皇幸蜀-收复两京-安史之乱的消极影响+中晚唐的困局-藩镇割据-力求振作的唐德宗与“泾原兵变”-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唐后期的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回光返照式的大中政治-黄巢起义与唐朝覆亡-世界都会长安-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唐代长安城与“三大内”-曲江大会和雁塔题名-国际化的大都市-从“象天法地”政治之都向世俗生活之都的转变+吐蕃兴衰-吐蕃崛起-心胸宽广的国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和战之间的唐蕃关系-安史之乱后的唐蕃关系——吐蕃大军攻陷长安-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吐蕃的衰落+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华戎所交的都会与灿烂的敦煌艺术-吐鲁番与敦煌-归义军时期+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唐代的贸易大通道——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唐代宗教-儒释道辩难-唐代佛教的中国化-道教的极盛-唐玄宗遍注三教-会昌灭佛-佛教的再起-唐代民间的佛道关系+北宋(960年-1127年)-宋太祖-气度非凡的赵匡胤-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杯酒释兵权与“强干弱枝”-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募兵制与兵民分离-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朝的“祖宗家法”-斧声烛影,千古之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人与南人之争-“元老”和“新进”之争-景祐党争-罢免吕夷简,重新起用范仲淹-庆历新政+南宋(1127年-1279年)-澶渊之盟-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登基称帝-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宋辽第一次正面对决-雍熙北伐-澶渊之战,两军对峙-澶渊之盟——开启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最终选择了王安石-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行法-裁减冗兵,整顿编制-将兵法-保甲法-振兴武学-改革科举,振兴教育-新法遭遇的非难-变法派阵营的矛盾和分裂-靖康之难-宋徽宗与蔡京-宋徽宗年间的腐朽统治-海上盟约-靖康之难-宋金和战-宋室南迁-岳飞精忠报国-宋高宗、秦桧卖国求荣-岳飞的死因-谁是害死岳飞的真凶-偏安东南-秦桧专权-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与“隆兴和议”-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联蒙灭金与宋蒙战争的开端-贾似道专权和南宋灭亡-崖山海战-东京梦华-东京的繁华-西湖繁盛-宋代的“经济革命”-宋朝经济的内在矛盾——从纸币说起-宋代新儒学-新儒学的兴起-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周敦颐——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张载——“横渠四句”-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浙东事功学派的兴起-宋代文化-宋词——婉约与豪放-诗文革新运动-宋诗——以文为诗,开辟新局-“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宋代的尚意书法-古典绘画的全盛时代-通才型科学家——沈括与苏颂-印刷术的高度发达-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中的广泛运用-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唐代长安城与“三大内”

2020年6月15日 字数:2981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唐代长安城与“三大内”。

长安城最显著的特点是整齐划一,从平面图看上去犹如一个围棋盘。其总体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宫城、皇城和京城(外郭城)。宫城和皇城是全城的核心,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皇城则主要是朝廷的各种政府机构,至于京城,则主要是居民所在的里坊,以及东市和西市。在这种格局下,帝国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基本上被分隔开来。

唐代的宫城包括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合称为“三大内”。太极宫位于全城北部正中,整体作长方形,它是隋代就已经修建的,在唐代也被称为“西内”。太极宫的正殿是太极殿,唐高祖李渊正是在这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也是在这里视朝听政。

虽然太极宫在国家礼制空间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大多数唐朝皇帝却并不生活在这里,而大明宫才是他们日常起居听政的地方。

大明宫布局图。从1957年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西安唐城考古队开始对大明宫进行正式发掘工作,至今已持续了五十多年,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基本上将城垣、宫墙、城门及宫殿等遗址的范围和分布勘察清楚。据初步勘探的结果,大明宫的总面积达到三百二十公顷,合四千八百亩,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三倍多。

大明宫又称“东内”,位于长安城东北的禁苑中,也就是今西安城北一公里的龙首原上。它最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但未成而止。到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才又重建大明宫,从第二年开始,高宗迁往大明宫听政,从此以后,这里也成为高宗以后诸皇帝居住和听政之所。之所以要从太极宫迁往大明宫,主要是因为太极宫地势低洼潮湿,而大明宫“北据高岗,南望爽垲,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不仅地势高爽,更可以居高临下,掌握京城全局。

大明宫内的建筑遗址,保存于地面的,有含元殿、翔鸾阁、栖凤阁、三清殿、太液池、大角观等,其中尤以含元殿的遗址最为引人瞩目。含元殿是目前在大明宫内发现的三十余处宫殿遗址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语出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作为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一直是大唐帝国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据史料记载,含元殿的台阶高出地面四十余尺。从今天的考古结果来看,含元殿殿址位于龙首原南沿之上,高出下面平地达15.6米,基本与史料的记载可以印证。

据考古探测,含元殿基东西长约75.9米,南北宽42.3米,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每间广5米。另外,在含元殿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高达15米的夯土层,系翔鸾、栖凤二阁遗址,二者相距150米。

由于含元殿屹立在龙首原的南沿之上,殿堂高于南面地面十多米,从殿前广场登上含元殿,必须经由著名的龙尾道。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御道不同,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龙尾道不是沿着含元殿向南,而是起自殿前广场的平地,沿翔鸾、栖凤二阁内侧的坡道,经过三层大台,迂回登到殿上。这种模式,也影响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以及日本奈良平城宫第一次太极殿的建设。无论是含元殿与东西二阁,还是宽阔的龙尾道,都凸显出盛世王朝的宏伟气魄。

除了含元殿外,大明宫里最重要的建筑还有麟德殿、含光殿等,从出土文物来看,大明宫里甚至还有“毬场”。1956年冬,大明宫西城的西边距离宫城西墙210米的地方,出土了一块石志,长宽各53.5厘米,上面的铭文是:“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可见,在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十一月,这里修建了一座毬场。唐代宫廷贵族最喜爱的运动就是马球,多才多艺的唐明皇在年轻时亦是此中高手,晚唐时大明宫中兴建毬场,正是这种风尚经久不衰的真实反映。

对于唐玄宗来说,兴庆宫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在他登基前所住的王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兴庆宫号称“南内”,从开元十六年(728年)之后,唐玄宗移住兴庆宫,开始在这里起居、听政。

唐壁画《打马球图》

在开元、天宝年间,兴庆宫经历了多次营缮,它的特殊之处是以园林区为主体,建筑风格多样化,其豪华富丽更在大明宫之上。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兴庆宫的建筑装饰瓦件丰富多彩,仅莲花瓦当的种类就多达七十三种,在宫城东南隅还发现了黄绿两色的琉璃滴水。直到今天,兴庆宫公园依然是西安城中最大的公园。面对着“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我们还可依稀品味到它千年之前的盛世风华。

对于大诗人李白而言,兴庆宫里也留下了他笑傲王侯、恃才不羁的身影,著名的《清平调》三章就是他在这里写下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今天西安兴庆宫公园的沉香亭就是在唐代的原址上重建的。据说,当年杨贵妃在沉香亭四周种植了大片的牡丹花,共有红、白、紫、浅红四种颜色,盛开的时节灿若云霞,也难怪玄宗面对着如此美景、如此佳人,会忍不住召来浪漫的李白写下如此醉人的乐章,而浅吟低唱的乐工,正是后来因杜甫的诗歌扬名于后世的李龟年。

皇城位于太极宫的正南,主要分布着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等中央各级政府机构。在皇城的东南角,是李唐王朝的宗庙所在,而西南角,则是国家祭祀社稷的地方。皇城的正门叫“朱雀门”,向北与太极宫正门承天门相对,向南则经过朱雀大街与京城的明德门相通,构成了全城的中轴线,中轴线将长安城分为街东、街西两大部分,在唐代分属万年、长安二县管理。

京城也称“外郭城”,主要是居民所在的里坊,以及东市和西市这两个贸易集中的地区。整个外郭城的平面呈长方形,考古发掘表明,其东西宽近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南北长近八千六百五十二米。东、南、西三面各开三门,已经勘探出的城门中,以南面正中的明德门规模最大,共有五个门道,其他的通常只有三个门道。

在城内,南北向街道共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其中连通城门的六条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其宽度多在一百米以上,而朱雀大街的宽度甚至达到一百五十五米,这即使是在今天城市的规划中,依然是个惊人的数字。

纵横交错的街道将外郭城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和东、西两市,合称为“坊市”,这自然是长安都市社会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每个坊的四周都夯筑着高高的坊墙,坊墙之内除了民居外,还有旅馆、当铺、青楼等,大大小小的佛寺、道观也散布其中。

东、西两市在隋代称为“都会市”和“利人市”,它们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各占两坊之地,是商业贸易的集中地。据史料记载,两市规模与内部结构大体相当,四面均有六百步,每面各开二门,这样在市内就有东西、南北交错的四条正街,街道两边店铺林立,繁华异常。

唐代长安城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其规模上,还表现在其人口的数量上。“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盛唐诗人岑参的诗句为我们勾画了长安的人口规模。而中晚唐的韩愈也曾指出:“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关于长安具体的人口数量,史学界曾有过许多争论,有学者认为即使在盛唐的天宝年间,长安城也不过六十万人,但根据有些学者的推算,其人口达到一百八十万人。时至今日,具体的争议虽然仍在继续,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盛唐时期的长安人口超过了一百万人,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如此规模的城市。

对唐长安人口数量的估算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自然是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所导致的。比如,其核定的范围是仅限于长安城内,还是将其周边的人口计算在内?又比如,对在籍每户平均口数的推算、对流动人口的估算等,也都有着很大不同。

作为大唐帝国的首都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长安城的人口结构也可能是最为复杂的。这里有皇帝与他的百官所维系的中央政府,有庞大的军队,有京城本地的居民,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士人与商贾,有来自周边各国的使节和商人,也有形形色色的僧人、道士。事实上,正是那些外来的人口造就了长安城独特的魅力,他们都是流动的风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唐章怀太子墓中的《客使图》

每年冬天,来自全国各州的都督、刺史或主要佐官如长史、司马等,通常都会到长安述职,他们被称为“朝集使”。

朝集使入京时,除了要将地方州县各级官吏考课的结果带到中央备案外,他们还带来当地的土产献给朝廷,在元日的大朝会上,这些土贡之物将会被陈列在朝堂之外供百官参观。与此同时,这些地方大员们还为朝廷带来了特殊的礼物——“贡士”,也就是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从武则天时期开始,这些来自地方的才俊也被要求站在贡品的前面接受检阅。

唐朝 / 长安 / 大兴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