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英
摘 要
表情包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传媒突变后出现的新现象。表情包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符号,是新媒体条件下人们快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它既生动形象又暧昧不清。相较于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文字、音频或视频交流,表情包更具修辞功能,它经常穿插于文本之中,一方面用图像的具象来弥补单纯文字表意的不在场缺憾,制造一种不受身体条件限制的“拟在场”;另一方面,这种“拟在场”又表意含混,不同于真正的“在场”,缺少了在场时必然存在的诸多伴随文本,由此使得表情包更具表演功能,是新媒体语境中人们选择的“面具”和“替身”。
关键词
表情包;新媒体;符号学;拟在场;图像
近年来,在贴吧、论坛等网络空间以及QQ、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类表情包,甚至“一言不合就斗图”。中文里,与表情包基本同义的词语还有“表情符号”,广义上表情包就是表情符号,表情符号也就是表情包,但狭义上的表情包一般被认为是“表情符号”的高级发展阶段,将表情包视为表情符号的集合。本文采用广义上的表情包概念,将表情包视为以图片为主的表情符号或表情符号的组合。
英文中,与“表情符号”、“表情包”基本对应的词语有三个:“emoji”、“emoticon”和“meme”。其中,meme出现得最早,为1976年,其次为emoticon(1987)和emoji(1997)①。Meme最初用在生物学领域,一般被翻译为“模因”,后来延伸开来,指网络领域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流行文化基因,如图片、视频、观点等,其所包含的领域比中国人所言的“表情包”要广泛得多。Emoticon指特别用于计算机交流(如电子邮件)中来表现面部表情或者传达态度或感情的键盘符号组合(如:-))。Emoji来自于日文“えもじ”的读音,“えもじ”指的是能代替文字的符号或图画,emoji指的是运用在电子文本传播领域(如文本信息、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简洁迅速传递信息的各种各样小图像、象征或图标。在国内关于表情包的研究中,学者一般将emoticon视作初期的表情包,emoji和meme视为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阶段的表情包②。不管是哪个阶段的表情包,有一点是基本的,即必须有图,其主要构成部分必须是图。
表情包风靡是伴随着互联网普及而出现的世界性现象,“在‘emoji化’最为激进的芬兰,emoji的使用率更是高达60%。……英国语言学家指出表情符号emoji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语言’”[1]。表情包运用得如此广泛,以至于各种商家也竞相使用表情包来营销自己的产品。与之相应,国内外关于表情包都有较多的研究,大致而言,这些研究可以分成四类:第一,表情包的发展历史、特征、流行原因、影响、用户选择偏向及其生产策略的研究;第二,表情包功能研究,围绕着表情包展开的交往、认同和征战结合具体例证展开研究,或者对某一类社交媒体的表情包使用状况进行实证式分析或结合着身体姿势理论展开分析;第三,关于表情包产业、版权以及表情包释义差异的研究;第四,关于表情包文化的研究,如对网络表情符号所塑造的“趣我”以及推动当今文化“浅平化”发展的研究[2]。就目前而言,国内研究中,关于表情包发展历程和认同功能及具体实践的研究居多;国外研究中,建立在实证调研量化研究基础上的表情包使用特征和释义偏好的研究居多。从整体上看,表情包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从人类的传播交流史来看,每一种新的符号类型的出现,都会被用于建构人们的生活,拓展自己的认同领域,表情包也不例外,但是表情包交流的独特价值何在,它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位置如何?亟需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