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答案
从现状(B’)出发,找寻一条从(B’→ B)的路径吗?
比如:
人体正常温度(B)= 37℃;
现状(B’)= 38.5℃;
精准的问题描述就是:
我现在体温是38.5℃,比正常体温(37℃)的高了1.5℃,我发烧了,该如何降至(37℃)?
如果你的解决方案是从(B’)出发,那么得到的解决办法可能就是:
- 冰敷,直接对头部降温
- 吃大量的冰块,把体温降下来
可真正的问题是38.5°→37度,这个差额吗?
不是!
发烧,只是表面问题,而本质问题也许是细菌感染...
表面问题,只是由本质问题导致的症状,而我们常常把症状当成了问题本身,于是急于去消除它,而忽略了本质问题。
结果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算温度暂时降下来了,过段时间又会升上去,真正的问题依然存在…
别觉得这个案例看上去很弱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的往往就是这种弱智策略…
- 离职两个员工,那就再招两个!
- 竞争对手降价,那我们也降价!
- 员工状态消极,那就天天打鸡血!
- 一说话就吵架,那就都不说话了!……
看似当时有效,可没过多久,同样的问题又会反复出现,或者又引发了新的问题….
怎么办?
我们该如何穿透表面问题,寻找本质问题呢?
如何找到本质问题?
答:别盯着问题看!
遇到问题,你要掌握足够的信息来精准的描述问题,这是第一步。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别盯着问题看,盯着症状是找不到答案的,或者只能找到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这就像是门被锁住了,钥匙一定不在门上,你盯着钥匙孔看是没用的,你要到别处去找钥匙!
那去哪里找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B’)是如何产生的。
比如,我们设定,公司本月业绩的(期望值B)=100万;
然后怎么办?
每月的业绩又不会自己完成。所以,我们同时要制定一个实现它的方法,我们假定这个方法是(A);
那么,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做了(A),就能完成(B)。
注:这里说的方法,包括了与之关联的人、事、物等等
可现在做了(A)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结果(B),而是达到了(B’),这就产生了(B’→B)的这个落差。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表面问题,或者称之为症状。
然后我们就开始分析,(B’)为什么会产生?
结果发现了有一家讨厌的竞争对手,他们降价了!
这个因素,在我们当时制定(A)的时候,没有考虑进去,是一个在过程中突发的变量,我们称之为(C)。现状(B’)的出现,它脱不了干系!
至此,我们发现,现状(B’)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所导致:
- A:为了实现(B)的结果,所使用的方法。如果方法是错误的,目标自然无法达到。
- B:期望值。目标设置不当,或者目标设定过高,那么即便完美做到了A,这个目标也无法达成;
- C:过程中出现的变量。方法和目标都没有问题,可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也有可能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因此,(B’)只是症状,而导致这个症状出现的是ABC这三个因素,他们才是更本质的问题。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盯着(B'→ B)看,而是要透过(B’)去看ABC,我称之为「透析三棱镜」。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这个三棱镜具体怎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