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自动视觉加工

2020年7月2日  来源:脑与意识 作者:(美)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提供人:huangtang13......

经过对阈下启动效应年复一年的研究,我们已经解决了关于意识在视觉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许多谜题。一个如今已经被推翻了的想法是,尽管一个视觉场景中的个体元素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加工,但是需要意识才能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在没有意识注意的情况下,物体的特征,比如运动状态和颜色就在脑中随意地漂浮,而没有与合适的物体相结合 24 。在唤起全脑的知觉前,大脑的不同部位需要将每一条信息整合成一个“文件夹”或者“目标文档”。一些研究者假设,这种联结过程是意识加工的特征,神经元的同步性 25 和再入性 26 使这种联结成为可能。

我们现在知道,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一些视觉联结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比如将字母结合成一个单词的过程。我们必须清楚地将这些字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这样才不会将RANGE和ANGER这样的单词混淆——虽然只是挪动了一个字母的位置,但它们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单词。我们的实验表明,大脑中类似于这样的联结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 27 。我们发现,当单词range出现在RANGE之前时,会产生阈下重复启动效应,而当anger出现在RANGE之前就不会产生这种效应。这表明阈下加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它不仅仅要对字母的出现做出反应,还要判断字母的排列顺序。事实上,被试对anger出现在RANGE之前的反应速度不比不相关单词比如tulip出现在RANGE之前的反应快。阈下知觉不会被有80%的字母都相同的单词欺骗:即便是单独的一个字母也可以彻底地改变阈下启动的模式。

在过去的10年里,这样的阈下知觉实验被重复了成百上千次——不仅仅是对书面文字,还有针对面孔、图片和绘画的实验 28 。这些实验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即我们所感受到的有意识的视觉景象是一个经过了高度加工的图像,远远不同于我们眼中所接收到的未加工的信息。

我们看到的世界和视网膜所看到的世界从来都不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到的世界和视网膜所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话,那将会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景象:一系列高度扭曲的明暗像素朝着视网膜中心汇聚,被血管覆盖,并且在视网膜的中心有一个巨大的洞,即“视觉盲点”,也就是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的所在地,另外当我们的目光移动的时候,图像也会不断地模糊、变化。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三维的景象,它纠正了视网膜的缺陷,填补了视觉盲点,稳定了眼睛和头的移动,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根据我们对类似视觉场景的原有经验来重新解释图像。所有这些操作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尽管有许多过程复杂到连计算机建模都无法模拟。例如,我们的视觉系统能探测到图像中的阴影并且去除它们(见图2-3)。只需一瞥,我们的大脑就能无意识地推断光源,并推断出物体的形状、透明度、反射比和亮度。

瞥一眼这个图像,你就会看到一个看起来正常的棋盘。你会确定无疑地认为,正方形A是深色的,而正方形B是浅色的。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们是一样深的灰色。你可以用一张纸遮住这幅图像来检查一下。我们怎么解释这个错觉呢?一眨眼的工夫,你的大脑就无意识地将这种场景解析成一个个对象,大脑确定了光来自右上方,探测到圆柱体在棋盘上投射下来一块阴影,然后从图像上去除这块阴影,让你看到它下边的棋盘所指的真正的颜色。而且只有这些复杂运算的最终结果进入到了你的意识当中。

图2-3 视觉背后有着强大的无意识运算

只要我们睁开眼睛,视觉皮质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并行运算,但是我们对此却毫无意识。在对视觉的内部工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以为,只有在感觉到自己正努力工作时,比如正在做数学题或者下棋时,大脑才在努力地工作。我们并不知道大脑需要在暗中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创造出这幅简单而完整的视觉世界。

无意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