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大的新闻,令人哀伤。
10月14日下午,韩国艺人雪莉在家中被发现身亡,年仅25岁。
身边的朋友们都惊呼难以置信,微博更是一度陷入瘫痪。
说实话,鱼叔本对雪莉不了解。
但当我从隔壁香玉那边得知,她生前遭受过大量网络暴力与舆论攻击,并长期患有抑郁症时,还是觉得非常难过。
94年出生的女孩,多年轻啊,正绽放的一朵花儿,就这么过早地凋零了。
警方初步推测是自杀,相关细节还有待后续调查。
自杀,从法理上讲,意味着没有凶手;
但我们又深知,凶手必定存在。
类似的悲剧有太多太多了,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仍在继续发生。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那些早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不是不爱这个世界,而是过于累了。
他们的背后,站着一群凶手。
下面这部9.1分的纪录片中,也有一位年仅26岁便选择自杀的年轻人。
借着他的故事,我们或许更能理解,这个世界有时候多令人失望——《互联网之子》
The Internet's Own Boy: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豆瓣上,一万多人给此片打出了9.1分。
评价里充斥着思索、感叹、惋惜。
这个让人唏嘘的男孩,名叫亚伦·斯沃兹。
年仅26岁便自杀身亡,留下无数遗憾。
你也许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你今天在网络上进行的各项日常操作,都与他有关。
1、亚伦·斯沃兹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两三岁接触电脑,自学编程,12岁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站。
该网站是一个线上免费百科全书——有点类似维基百科。
但比维基还足足早了5年。
此人是亚伦的兄弟
这让他引起了剑桥专业人士的注意。
他们找到亚伦,邀请他共事。
这项合作的项目,叫做RSS。
RSS是个啥?
举个例子,网络上有成千上万个博客账户,其中有十个你特别喜欢,RSS就可以整合他们更新的内容,变成一个内容列表。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见的「订阅」,或「关注」。
接近20年过去,我们都看到了它的威力。
毫不夸张的说,已经称霸互联网。
RSS不单是一个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和互联网思维方向。
所以RSS是什么?
是推特,是脸书,是YouTube。
是微博,是公众号,是各大视频网站。
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之后,网络世界的又一大飞跃。
亚伦改进了RSS,成为这项技术的作者。
而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只有13岁。
17岁时,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
但就像所有的顶级天才一样,学校对他来说太无趣,太枯燥。
亚伦退学,跟人合作建立了网站Reddit。
内地的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个网站(毕竟上不去),但在美国,它是最热的新闻社区。
流量第五,月活跃用户3.3亿。
网站火了,三个年轻人无力运营,将其卖给了杂志巨头企业康泰纳仕。
如果按照其他互联网大佬的路走,开发软件,建立网站,成立公司,变身富豪。
怎么都不会差。
但亚伦,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
亚伦的博客
亚伦发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话语权开始越来越向集中的大资本大集团倾斜。
表面上自由共享的互联网,其实存在着无法打破的壁垒。
举一个例子,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建立主页,频道,也可以自己申请域名建立网站。
但是建立了不代表就会被人看到。
亚伦的这个疑问,有无数事实佐证。
就说某B字母开头的国内某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后,占领前列的,几乎都是广告,或他们自家的相关衍生网站。
其中不乏具有欺诈性的无良页面。
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医疗竞价广告就不说了,今年6、7月份,在上面搜索「高考志愿」,首页也全是垃圾广告。
导致官方出面提醒考生不要进错野鸡网站。
可笑又可鄙。
这些,正是亚伦当初所担心的问题的集合和缩影。
我们自以为自由的网络世界,实际上早已经被这些巨头划好了活动范围。
而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权力,是资本,是利益。
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无力撼动,也没有技术去更改的现实。
因此,当亚伦发现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没办法视而不见。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抛弃了传统的「成功模式」。
走上了布满荆棘的革命之路。
/
2、亚伦的理念很简单:知识共享,言论自由。
在他年仅15岁的时候,就与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合作,搭建了CC模式。
CC模式就是知识共享。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版权要求非常严格的国度。
传统的出版业、创作者以及读者之间,有一套成型的规则。
一旦违反,将会面临严重的控诉和高额罚款。
但互联网的诞生冲击了旧时代的出版业,过时的版权方法也不适用于在网络上传播的作品。
CC模式正是顺应了互联网的特点,用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定义了网络版权。
它让创作者对于自己发布到网络平台的作品,自行给出版权范围定义。
CC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无数的创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版权模式,启用这种更方便,更清晰,更易于信息交流的模式。
但亚伦没有停止于此。
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尖锐的问题:
公共资源获取。
美国有一个叫做Pacer的政府服务,主要提供法律文件的查阅和下载。
这本是利于法制普及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你想查阅法律资料,就要通过Pacer系统,向法院缴费,按页收钱。
听起来很荒谬。
法律本身就是为公民服务的,但公民查询法律,却要花钱,强行设置了障碍。
劝退了很多本想通过法律捍卫权利的人。
Pacer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有人建立了一个Pacer文件回传网站,人们可以把自己购买过的文件上传,供后人阅读。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有人找到了拥有Pacer文件获取权限的大图书馆,在里面下载文件。
这些人里就包括亚伦。
作为技术宅,亚伦肯定不会坐在电脑前用鼠标一下一下地逐个点击,按页下载,效率太低。
于是他写了一个程序,可以让电脑自动执行下载指令,解放双手。
但没想到,就是这个举动,招来了FBI的调查。
其实这次调查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图书馆拥有下载权限,并且没有数量限制,亚伦因下载量过大受到调查,这没有根据。
其次,如果说是因为文件回传,那有网站建立者,有无数的参与者,亚伦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并且,也没有不准回传的相关规定。
所以就能看出来,美国政府的这次调查,更像是一种「枪打出头鸟」的警告。
亚伦一直以来坚持宣扬的「公共资源免费获取」,已经妨碍到了一些人。
3、转入政治
亚伦没有被吓退,这次调查让他意识到技术是不够的,他开始转入政治事业。
成立组织,发起网络运动,推选进步的议员参政。
他的影响力不再只是技术领域,开始向社会各界渗透。
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又搞了个大动作。
正是这个事件,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写过论文的学生党都知道,下载学术论文得去专门的数据库,且都是要收费的。
有些学校会购买数据库的服务,这样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的时候就可以免费下载。
美国也是同样。
所有的学术型著作都在大公司手里,想要阅读,就要付钱给他们。
乍一看,知识付费,没毛病。
但问题是,这些费用并不会到论文作者的手里。
研究人员的成果发表后,后续的付费阅读就成了数据库公司的收益。
甚至还有一些十分古老,早八百年前的学术成果,想要阅读,也要向这些公司交钱。
更荒唐的是,其中的许多文章,已经被税款支付过,或获得了政府的补贴(相当于成为了公共财产)。
可想要阅读,也要再次付钱。
旧事重演,亚伦又写了个程序在学校里自动下载论文。
这一次,等待他的是特勤局的逮捕。
继「在图书馆下载过多法律文件」被调查后,亚伦因「在学校里下载过多论文」被起诉了。
有点可笑的罪名。
如果亚伦将下载的论文出售,或者免费上传公开,那确实是一种违法行为。
但亚伦并没有上述的举动,他只是下载了,而已。
实际上,很大可能性是亚伦自己要用这些论文做学术研究。
他之前就做过这样的事。
在斯坦福的时候,亚伦就曾下载整个万律的法律数据库,并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结果:
营利性公司资助法学教授,法学教授写出法律批评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导致的法律动向恰好有利于这些公司。
到这里,鱼叔已经隐约明白了这次荒谬的起诉背后的原因。
谁知道这个已然成为政治活动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技术宅,这次又会分析出什么?
或者,以后还能分析出什么?
说实话,亚伦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无论放到哪个时代,哪个环境,都是当局最害怕的一类。
他不求钱财,不为名望,纯粹「用爱发电」,只求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这种人的号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美国政府也知道其中利害,向亚伦递出了一份「招安」协议。
要么承认罪行,被判处三个月监禁和一年家庭禁足。
要么不承认罪行,跟司法系统刚到底。
亚伦选择了后者。
就在亚伦的起诉案还在拉锯战的时候,一项关系重大的新法案即将在美通过。
这就是著名的SOPA,《禁止网络盗版法案》。
名字听起来没毛病,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盗版理应处罚。
但仔细一研究条款,却发现很不对劲。
这个法案如果通过,那么随便一家公司都可以在不经过任何程序的情况下,删除用户发言,要求网站关闭,并强制谷歌删除相关链接。
需要做的只是发布一篇侵权声明。
甚至不用管这所谓的「侵权」是否属实,罪名一套,解释权都在自己手里。
换句话说,网络上将只允许说他们想听的话。
这不是反盗版。
而是借用反盗版的名头,制造了一卷万用的胶布。
在想要的时候,可以用它堵上每个人的嘴巴。
SOPA出台,引起无数人的愤怒。
宪法所保证的自由,将在顷刻间被删除。
美国立法上的斗争,一般实质上是几个阔绰财团的扯皮,他们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就看哪边能争取到更多的国会议员支持。
而SOPA不同,几乎所有的财团都站在了同一边。
只有民众站在了另一边。
法案通过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此时,亚伦站了出来。
已经成为互联网议题专家的他,立刻成为了抗议运动的领头羊。
他建立的求进会网站,可以让人们通过简洁的网页和便捷的操作,直接联系国会,并签署《反SOPA请愿书》。
一时间,国会山几乎被民众的请愿书淹没了。
紧接着,维基百科,这个占全互联网点击量7%的网站,黑屏表示支持。
谷歌黑屏,Reddit黑屏,Craigslist黑屏。
民意的呼声已经让高高在上的政府无法继续装聋作哑。
白宫发表声明不支持该法案。
国会内反对SOPA的人数从30名,飙升至101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背后站满了大财团的SOPA最终没有得到通过,坚守言论自由的人们胜利了。
这件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亚伦的推动下,成功了。
4、网络世界的乌托邦
亚伦成为了英雄,但事情却并没有结束。
反SOPA运动暴露了亚伦的野心。
他真正想要的,不只是单纯的网络分享,而是信息与知识领域彻底的开放。
他想建立一个网络世界的乌托邦。
这正是当权者最害怕的事情。
别忘了,前面那起荒谬的「论文下载案」还悬而未决。
半年多之后,美国联邦检察官再次提交了新的起诉书。
将原本的4项罪名指控提升至13项,亚伦面临35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的罚款。
检察官翻出了一部出台于1986年,漏洞百出的相关法律,作为支持。
这是一部最早期,最不成熟的互联网法律,如果按照其严格执行,那几乎每个上网的人都在犯罪。
但就是这样一部本该废除的法律,成了美国司法系统针对亚伦的武器。
一直以来,亚伦所做的事情都不为赚钱。
遗憾的是,正是这种无私,让他失去了抵御攻击的壁垒。
光是用于法律辩护的费用,就已经把他掏空,难以为继。
再加上,压迫,威胁,控制,检方各种方法层出不穷。
亚伦的情绪几近崩溃。
2013年1月11日,案件终审之前,亚伦在自己的公寓里自杀了。
万维网的发明者,现代互联网之父蒂姆·博纳斯-李,亚伦自幼的至交,亲自给他写了悼文。
“我们失去了一位智者,一位导师,一个匡扶正义的战士”
一直以来,亚伦要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知识共享。
人类文明的成果不应该只属于一小部分群体,每人都应当拥有获取知识的权限。
可这简单的东西,却太难了。
知识获取权限的背后,是新精英正在替代旧精英的趋势,足以让无数既得利益者惶恐。
技术永远在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势必会不断给社会带来新的冲击。
比如网络时代让话语权重新分配,间接撼动了政府与民众的相处方式。
过去的「民意」是分散的,缺乏完整的系统和组织;
游行也只是地方性事件,传播范围相当有限。
但今天的网络却让这些分散的「民意」连接在了一起,最终可以汇聚成强大的声音。
反SOPA运动的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MeToo#运动,也是优秀的继承者。
知识共享,也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世界在逐渐走向一个整体,来自美国的发现,或许能启发中国的学者;
中国的成果,说不定能应用于建设非洲。
影片最后提到了一个14岁的孩子。
他读到了一些论文,想出了一种提前检测出胰腺癌,从而提高治疗可能与效果的方法。
(旧方法在能够检测出结果的时候病情往往已经不可逆转了。)
然后,他与霍普斯金大学的教授合作,真的让这种方法成为了现实。
男孩在新闻上说,这就是为什么亚伦做的事情如此重要。
如果他没有足够的权限和便捷阅读论文、获取知识,那这项造福人类的发明就不会存在。
至少,也会晚出现很多年。
万维网联通了整个世界的话语,知识共享则会集合全部人类的智慧。
每一次新旧世界的交替都会困难重重。
这条道阻且长的路上,总有牺牲的殉道者。
比如当初的图灵,比如现在的亚伦。
但也正是这些先驱,推动这个必将到来的新时代,在旧世界的车辙里向前迈进了一步。
就如同普罗米修斯,给众人带来了点亮世界的火种。
对于他们,鱼叔觉得,用这段话形容最恰当不过:
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茄,我是初,我是终。
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送给口渴的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