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因果关系-休谟因果论问题的全新诠释——从相关关系到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认知的思维陷阱-详述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异同-因果必然性的颠覆者:休谟|为什么说客观事件本身不存在因果联系-因果之箭指向何方?| 图灵奖得主珀尔的《为什么》-因果推断方法分类汇总:怎样从复杂系统中找到因果关系+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为什么:前言-导言:思维胜于数据-推荐序: 了解因果关系科学,从珀尔的《为什么》开始-第一章 因果关系之梯-因果关系的三个层级-因果关系的三个层级(2)-迷你图灵测试-迷你图灵测试(2)-迷你图灵测试(3)-论概率与因果关系-第二章 从海盗到豚鼠:因果推断的起源-从海盗到豚鼠:因果推断的起源(2)-高尔顿和被丢弃的探索-皮尔逊:狂热者的愤怒-皮尔逊:狂热者的愤怒(2)-休厄尔·赖特、豚鼠和路径图-但它仍在动!-但它仍在动!(2)-从客观性到主观性——贝叶斯连接-第三章 从证据到因:当贝叶斯牧师遇见福尔摩斯先生-电脑侦探波拿巴-贝叶斯牧师与逆概率问题-贝叶斯牧师与逆概率问题(2)-贝叶斯牧师与逆概率问题(3)-从贝叶斯法则到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应如何看待数据-我的行李箱在哪里从亚琛到桑给巴尔-真实世界中的贝叶斯网络-从贝叶斯网络到因果图-第四章 混杂和去混杂:或者,消灭潜伏变量-混杂和去混杂:或者,消灭潜伏变量(2)-对混杂的长期恐惧-对自然的巧妙询问:随机对照试验为何有效-对自然的巧妙询问:随机对照试验为何有效(2)-混杂的新范式-混杂的新范式(2)-do算子和后门标准-do算子和后门标准(2)-第五章 烟雾缭绕的争论:消除迷雾,澄清事实-烟草:一种人为的流行病-烟草:一种人为的流行病(2)-美国卫生局局长委员会和希尔标准-吸烟对新生儿的影响-激烈的辩论:科学与文化-第六章 大量的悖论-令人费解的蒙提·霍尔悖论-令人费解的蒙提·霍尔悖论(2)-更多的对撞偏倚:伯克森悖论-辛普森悖论-辛普森悖论(2)-辛普森悖论(3)-图示中的辛普森悖论-第七章 超越统计调整:征服干预之峰-最简单的路线:后门调整公式-前门标准-前门标准(2)-do演算,或者心胜于物-do演算,或者心胜于物(2)-do演算,或者心胜于物(3)-do乐队中隐藏的演奏者-案例:斯诺医生的离奇病例-案例:斯诺医生的离奇病例(2)-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2)-第八章 反事实:探索关于假如的世界-从修昔底德和亚伯拉罕到休谟和刘易斯-从修昔底德和亚伯拉罕到休谟和刘易斯(2)-潜在结果、结构方程和反事实的算法化-潜在结果、结构方程和反事实的算法化(2)-潜在结果、结构方程和反事实的算法化(3)-看到你的假设的好处-看到你的假设的好处(2)-反事实与法律-必要因、充分因和气候变化-反事实的世界-第九章 中介:寻找隐藏的作用机制-坏血病:错误的中介物-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巴巴拉·伯克斯的悲剧-寻找一种语言(伯克利大学招生悖论)-寻找一种语言(伯克利大学招生悖论)(2)-黛西、小猫和间接效应-线性“仙境”中的中介-线性“仙境”中的中介(2)-拥抱“假如”世界-拥抱“假如”世界(2)-中介个案研究——“全民学代数”:一套方案和它的副作用-中介个案研究——吸烟基因:中介与干预-中介个案研究——止血带:隐藏的谬误-第十章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问题-因果模型与“大数据”-因果模型与“大数据”(2)-强人工智能和自由意志-强人工智能和自由意志(2)-强人工智能和自由意志(3)-强人工智能和自由意志(4)-为什么:致谢

因果关系认知的思维陷阱

2019年1月21日 字数:1898 来源:认知维度 作者: 提供人:liliros@57......
因果关系认知的思维陷阱

从因果关系的具体表现上来看,它体现出条件与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其中条件与结果这两个要素本身是已经被认知系统所能单独识别的关系要素。相关关系是相对的,那么基于相关关系基础之上的相关关系也应该是相对的,即因果关系也应该是相对的,那么实际上是这样吗?答案不一定。有很多因素会打破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例如一种因素为因,一种因素为果,在特定的作用方式下,基于因可以得到果,但是反过来,基于果却不能得到因,而是得到另一种果,也就是说,从因到果的转换是单向的,此时,因是因,果是果,因果关系是较为明确的,这种明确性缘于背后那个组织因与果之间相关性的解码系统的作用不可逆性。

我们在认识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先认识到一种关系,再认识到另一种关系,然后才发现它们之间有关联性,于是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因果逻辑。由于认知是建立在行为之上的,认知系统会自然的将大部分涉及作用过程的要素相关性理解为一种因果关联,这对于我们适应社会环境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这种基于经验的延伸可以避免我们重犯许多低级性错误,也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所长。然而,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这种思维通常会成为探究问题的重大障碍。我们习惯性的将一种关系变量当作因,一种关系变量当作果,只因它们有先有后,而假如这种因果关联是基于一种循环周期运动,那我们所了解的因果逻辑可能与实际刚好相反,后发生的事件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因,而前发生的事件只不过是上一循环周期中的某事件的果。对于一个要素因子完全同步的因果关系来说,单方面的认为其中一种为因,另一种为果也可能是存在问题的,例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万有引力学说到相对论,事物关系的因果逻辑就出现了完全对立的变化。

认知意味着一种同步关系感知,而关系是建立在物质相互作用影响基础之上的,我们对物质的质性认知,本质上是对作用关联的感知,由于这种关联性等同于一种样本之上的概率性,它并不等同于样本本身,因此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物质本身。有人说,科学的发展虽然不能揭示真理,但是科学的发展能够使得我们无限接近真理,仔细想想的话,这句话也是存在问题的。在对真理的评判过程中,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最发达的探测系统——视觉,人如果认为视觉对世界的感知是真实的,那么蜗牛也会认为触须对世界的感知是真实的。真理永远是相对的,当一种新发现解决了人们所长久困惑的问题时,它可能会带来1000个新的问题,科学的钻研越深入,问题的不确定就愈高,困惑性就愈大,面对这些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的认知不是接近真理,而是接近于无知,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那些毫无头绪的问题面前,开始关联神学。

因果关系认知的思维陷阱

牛顿晚年醉心于神学

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当然要摒弃这种思想,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那些无尽的未定性问题,知识的大爆炸以及学科之间的鸿沟,使得每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相对于社会来说,都在趋向于无知,尤其是不保持谦虚学习态度的个体。当没有有效参照系,当没有有效关联逻辑的时候,大脑总是会在历史认知的记忆数据库中去搜寻各种潜在的关联(9.1节),因大脑认知体系计算的时延问题,因经验认知的时序问题,意识会天然的生成一些因果关联逻辑,并且在这种惯性认知下,使得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因,什么是真正的果,以及因与果的实质性关联,这就是因果关系陷阱。越前沿的领域,我们对问题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的感知就越抽象,我们就愈受思维的本身逻辑惯性所掣肘,因此,越前沿的未知领域,这种问题愈加突出。

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在明确这种关联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深入的思考,其内在逻辑性是否还有其它探测的角度,其它探测的方式,其它的观察尺度,因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参照性、不同的探测方式,其性状表现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逻辑关联因此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站在地球上看月亮运动,站在火星上看地月运动,站在银河系旋臂上看太阳系运动,站在银河系中心附近看太阳系运动,这几个视角所看到的星体运动轨迹完全不一样,轨迹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同一前景与不同背景之间关联性的变化,因而间接映射出了逻辑关联性的变化。然而,我们却经常习惯于同一背景下看事物,同时我们还经常忽略了那个背景的存在,这就是问题所在。

在解析人的意识问题上,我们的观察视角、探测方式永远都不能够跳出大脑思维体系本身,这是意识研究的最大障碍。既然我们无论如何都跳不出自身的思维枷锁,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求知方式,就是以更贴近于自然的逻辑方式来反思自身,以更加物化的机械系统思维来映射意识思维,然后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读这套体系,还原其内在面貌,就像是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那样(3.2节),如此,才有可能更好的发掘意识内在的本质关联,也能够更有效的规避复杂认知逻辑对这种内在关联性的干扰。

本章所给出的行为与认知之间的逻辑关联,与我们的主观认知是有出入的,如果不深入挖掘因果逻辑的建构条件建构背景,是较难以获得这种认知的。而关于自然界的运行机制究竟是基于因果的,还是基于相关的,这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建立在什么尺度和什么维度上去认知世界。

 

相关关系 / 因果关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