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票分析师很少推荐卖掉哪家公司的股票?
(乔瑟夫·卢卡莱利)
虽然大多数年景,股市从整体上来看是增值的,但野心勃勃的投资者的目标,是要比主流基准做得更好,如标准普尔500指数。于是,许多人借助职业股票分析师的推荐进行投资。然而,研究发现,这些建议几乎完全是片面的。例如,2000年,股票分析师对全美公司做了28000例推荐,其中99%以上都是建议大量买进、买进或继续持仓。当年,建议卖掉某家公司股票的分析师推荐,不到1%。可如我们所知,2000年,美国有大量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有些甚至跌了一半多。为什么分析师总是倾向于做买进推荐呢?
说2000年的分析师们犯了跟20世纪90年代末泡沫经济时期影响大多数投资者的“非理性繁荣”病,这倒是简单。可研究显示,在其他年份,分析师的推荐同样一味偏向乐观。
要对这一偏向做出合理的解释,不妨让我们看看股票分析师做推荐时所面对的成本和收益。设想有5名不同的分析师负责盯住同一支股票。每个人都想对该股在下月的价格走向做出准确预测,但他们同时也都希望跟被评估公司(多为其老板的客户或潜在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
考虑到上述情况,分析师非常希望在自己拿定立场前参考其他4名分析师可能做出的推荐。毕竟,他知道自己犯错的成本,部分取决于其他4名分析师所做的推荐。一开始他就明白,其他人的推荐多半会稍微偏向于买进,因为对分析师的东家来说,给受评估的公司拍马屁有好处。退一步来说,要是5个人全都推荐买进,而该公司的股价却跌了,那么,对分析师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遍的预见失误,他个人所承受的批评会很有限。
反过来看,要是他推荐卖出,其他4人推荐买进,而该公司的股价却涨了,那他就成了一个三重输家。他不仅推荐错误,而且这个错处引人注意,因为竞争分析师都看准了。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东家还会遭到潜在客户的憎恨。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分析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出跟其他分析师一样的推荐。每个人都明白,做出买进推荐,更符合自家老板以及其他分析师老板的利益。另外,其他分析师也不光要分析公司股票的表现,还会分析别人会作什么样的推荐。所以,我们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分析师最保险的做法是给予买进推荐。当然,精明的投资者最终会了解,买进推荐对一支股票未来的价格,并未提供什么有用的信息。
市场交易总发生在利益存在潜在冲突的若干参与方之间,与其说这种情况是例外,倒不如说它是规律。卖方希望买方说出自己愿意付多少钱,可买方却害怕卖方索价过高,于是尽量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样,买方希望了解自己正在考虑的产品够不够好,而知道真实情况的卖方,却不可能透露产品的缺陷。在如此局面下,决策人怎样才能掌握更多有关信息呢?
生物学家早就利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试图解答利益存在矛盾的动物之间的这类问题。比方说,两条狗都想啃同一根骨头,在决定要不要打一架之前,每条狗都迫切希望了解对手的实力。对手不可能当众宣布自己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因为,“我很强!你最好别跟我抢这根骨头!”这一类的话是不可信的。
在这种局面下,狗只能暗中依靠“难于造假原则”,也就是说,倘若潜在对手之间的某个信号真实可靠,那必定是难于造假(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造假)的。体格就属于此类信号,因为狗的体格越大,就越可能是个难缠的打架高手。倘若狗遇到的对手体格明显偏大,它很可能会退缩。但要是对手体格明显偏小,那它就愿意干上一架。
在这种情况下,狗会尽量显得个头大一些。一旦它们唤起了要打架的情绪,后背毛囊周围的平滑肌会立刻绷紧,使颈毛竖起,显得块头更大。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现存所有的狗都具备这一身体机能,所以最终没人会受它的愚弄。不管颈毛竖不竖起,看上去块头较大的狗,确实块头较大。
为什么鸟巢里叫得大声的雏鸟最容易得到双亲叼来的虫吃?难于造假原则也做了解释。每只雏鸟都希望得到尽量多的食物,所以它大声叫唤,表明自己有多饿。可因为它的兄弟姐妹们也采取了同一战略,这一信号似乎并未提供有用信息。然而,实验显示,越饿的雏鸟叫起来声音越大。这里,动机事关重要,而叫声最高亢的必要动机,是鸟儿真的饿了。
难于造假原则还适用于不同市场条件下潜在对手之间的沟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