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看,我认为在接下来的1年-2年里,微信必然会有一些如下的举措——
第一,微信对于“看一看”和“搜一搜”的流量分发能力和在微信生态内的权重,一定会不断加强。
若非如此,微信的流量分发形式将极度单一,导致后来者再不崛起机会,极度不利于整个大生态的建设,也就无法支撑起微信巨大的商业野心。
第二,微信或将会在“公众号”之外,大力加大对于“个体”的扶持和赋能,并在“个体”与“公众号”之间,搭建起来某种桥梁。
无论如何,“微信公众号”目前为止仍然是微信生态下用来承接流量和追求变现的重要一环,且微信公号下的“头部垄断”已经初步形成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微信官方再如何努力调整流量分发规则和形式,也很难再出现新的大号批量井喷出现的现象。
但,扶持“公号”虽然已经不那么容易,微信还可以扶持“个人”——假使我是一个有写作能力或优质商品供应的个人,但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号”,那微信是否可以帮助我与一些现有头部大号之间进行合作,我来给他们供稿或供货,他们负责传播和销售,最后我们均分收益,如此一来,可谓皆大欢喜。
而现在,看起来微信已经开始在为这个局面进行一些铺垫——看看下面的截图你就知道了,在新的“赞赏作者”的逻辑下,同一个公号下,可以绑定多个作者的赞赏账号,且通过该赞赏账号,我们还能看到单一作者的所有历史文章,这已经显著是在开始赋能给个体。
我相信,这一方向下的举措,接下来还会更多。
第三,在未来至少1-2年内,大规模基于朋友圈或微信群的有损普通用户体验的营销行为,包括很多裂变营销玩法等,一定会不断被微信打击。原因恰如上面说到的,微信必须要在这个阶段,去做大量讨好用户的动作,尽最大可能防止用户迁移到其他平台上去。
因此,未来1-2年内,真正能在朋友圈安全的大范围传播的东西,大概只能是基于创意和情绪情感的传播。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相信,“裂变营销”也绝不会消失,恰恰相反,基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某些特性和现状,新的“裂变营销”玩法或将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并呈现出一种“微信不断封杀老的裂变营销玩法,但新的裂变营销玩法不断继续出现,并在一段时间后继续遭遇封杀”的局面。
第四,小程序将毫无疑问的得到微信的全面扶持,不断接入到各种轻服务与交易场景中,并大概率出现一波红利——事实上,红利已经在出现。从近期来看,因为小程序而获得红利和爆发增长的项目,正变得越来越多。
第五,微信生态中一定会出现更多样的商业产品。
这里可以打个岔,讲个微博的故事——2009年微博上线后,在四五年间扶持了大量粉丝超千万的大号,在2013年前后,这些大号每年都已经可以产生至少上百亿的广告收入,且还在逐年增加,可以说,这其中,微博给予这些大号的赋能是居功至伟的。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大号们所产生的广告收益,与微博完全无关。通常的逻辑是,广告主直接找到大号的负责人,两边谈妥,广告主直接给大号打钱就好了。于是微博悲催的发现:自己搭建起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生态,但自己却没法从中获得一分钱收益。
所以,在2014年,我曾经和一些当时新浪的同事有过私下交流——我们都觉得,当时的微博特别应该做一套类似百度凤巢那样的商业产品,一端对接广告主,另一端对接各种大号,并基于微博的数据给到广告主们更多更精细更有价值的参考,从而让自己能从整个微博平台的各种广告交易中获得利益分成。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创办的三节课在微博有广告投放需求,微博一开始就可以基于数据,推荐给我一些互联网从业者基数构成较大的号及营销广告转化率较高的微博大号,而无需让我自己一个个去联系和判断,并能够在我投放过后给予我更多更细致的数据分析报告的话,我认为这是具有显著价值的。
其实后来微博也确实上线了这样类似的商业产品,只是比预期的又晚了好几年,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实还是错过了不少时间的。
所以,微博踩过的坑,微信大概率不希望重蹈覆辙。不出意外的话,从现在开始,微信或会开始全面建设起来一套可以承接住各类广告营销需求的商业产品系统。
事实上,有些事情已经可以初见端倪,比如我们已经看到,微信公号已经开始上线了“返佣商品”的分销,可以在公众号中插入影视图书等CPS返佣商品广告及小程序广告。按照销售收入向公众号运营者分成。
可以预见,这个与“微信公号”有关的庞大商业产品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和丰富,并且,微信生态下也一定还会有新的具备想象力的广告形式不断出现,比如说:基于搜一搜的推荐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