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模仿暗示+模仿律-模仿律——英文版序-模仿律——塔尔德第一版序-二、塔尔德为什么受到遮蔽-四、本书精要-五、欧洲“汉风”-塔尔德第二版序-塔尔德第二版序(2)-中译者第二版序-第一章 普遍的重复性-01 普遍重复的三种形式:波动、生成和模仿-一切重复——都源于某种革新-社会存在物基本上是模仿的存在物-02 物理振动、生物遗传和社会模仿-03 重复蕴含了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04 冲突干扰与复合干扰-05 模仿在发明者和模仿者之间架设起了孕育的关系-第二章 文明的诞生-06 社会里都存在范本的传播-社会现象的异同都是模仿产生的-07 模仿产生文明的均衡趋势,而非共同极端-第三章 什么是社会-08 拥有社会圈子是人性使然-09 任何事物都是一方战胜另一方的结果-10 创造力和革新的土壤-11 如何面对自我内心的冲突-有魅力的人行动立即被其他人复制-模仿的范本-第四章 有趣的统计学-12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发明只不过是多种模仿的交会而已-13 模仿是客观的、广泛的-14 统计学曲线揭示了模仿的演进-15 工商业的统计数字是一切统计数字的基础-16 欲望和思想一旦启动,总是自动地以几何级数传播-每一种刺激可以说都唤起了新的欲望-需要都是由新发现产生-几何级数传播-17 统计曲线与鸟的飞行轨迹-18 历史是最成功的事物的集合-第五章 逻辑模仿律-19 进步是一种集体思维-进步是如何取得的-20 逻辑决斗-社会生活是模糊的希望和惧怕此起彼伏的骚动-决斗的个人性质和社会性质的区分-社会逻辑决斗的结局-21 逻辑联合-逻辑联合之政治-22 对抗永不消失-第六章 超逻辑的影响-23 模仿是由内心走向外表的-意志与情绪和信念结合:最富有传染性的心理状态-语言促进了思想和欲望从一个头脑注入另一个头脑-艺术或风格仅仅是表达宗教或思想的手段而已-从下向上的模仿律-24 模仿具备从高位走向低位的趋势-(一)范本。贵族政治的效用。-(二)教会的等级制度及其影响-(三)社会距离:地位最高、距离最近的人最易模仿-(四)在民主政治时期,大城市取代贵族而成为模仿对象-(五)社会优势含有主观特征或客观特征-(六)用超逻辑规律来分析封建制度的起源-模仿具备从高位走向低位的趋势——注释-第七章 风俗与时尚的模仿-25 语言趋同是一切社会趋同的必要条件-26 宗教的社会意义-宗教的起源-稳定的建立在征服基础上的宗教,是文明出现的根源-哲学体系是思想的基石,宗教道德是行为的基石-宗教的社会意义——注释-27 国家的双重起源:家庭与部落群体-28 立法和司法革命三阶段-29 消费需求的传播速度总是比生产需求快-30 道德与艺术-模仿律——结语-31 从单向模仿到双向模仿的过渡-32 模仿律结果的不可逆性-附录一 克拉克论塔尔德-附录二 塔尔德评传-附录三 妙语摘抄140条-暗示力-前言 “粉红色让人变弱”不是偏见,是科学+01 外在环境的暗示力-第1章 颜色:用对颜色就能提高效率和胜算-色彩科学的“不科学”发展史-颜色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机能-颜色如何塑造我们的联想-在工作和学习中胜出的色彩奥秘-队服颜色与竞技体育的胜负息息相关-色彩的道德隐喻-第2章 环境:舒适的环境让人善良,也让人懒惰-自然环境是疗愈的灵丹妙药-越不舒服,越能深入思考-环境可以操纵人的善恶-特定环境激发特定潜能-第3章 天气与温度:为什么冬天恋爱更容易成功-冷=孤独,暖=爱情-天气左右身心健康-糊涂事总发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02 群体之间的暗示力+第4章 独处与聚居:你适合单打独斗还是有人监督-社会孤立带来的损害-他人如何拓展我们的行为边界-模仿让世界更友善-当众表演带来的社会兴奋与社会焦虑-竞争者越多,竞争力越低-厨子太多忘做汤+第5章 他人:你是谁,取决于你身边是谁-性动机:美女改变棋风-安全动机:种族歧视的部分原因-爱的动机:激素的奇效-自我实现需求:需求理论的最顶层-第6章 文化:你接纳的文化就是你观察世界的透镜-透过文化看人-透过文化看数学、艺术与荣誉-世界各地的文化病-二元文化:沉浸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多元文化:对诸多文化浅尝辄止+03 内在世界的暗示力-第7章 姓名:好名字比你想象得更重要-名字能影响人的一生吗-流畅顺口与佶屈聱牙的名字哪个好-甜美与强大的名字哪个好-第8章 标签:让复杂的世界变得超简单-通过分类解决歧义-标签联想带来的偏见-标签不光会消除歧义,还会改变结果-看见并不真正存在的东西-第9章 符号:哪怕不认字也会被符号影响-符号激素1:金钱-符号激素2:民族主义和宗教-符号的小变动带来的大影响-结语 罗伦兹的蝴蝶和两个蒂姆-“暗示力”致谢

二元文化:沉浸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2024年12月26日 字数:1484 来源:暗示力 作者:亚当·奥尔特 提供人:It8933......

美国人口普查局每隔10年就要对全国人口进行统计和分类,统计发现,人们认同多元文化的可能性远高于20年前。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受访者只能选择单一的种族群体,而在2000年和2010年的普查中,受访者可以将自己与一个以上的族群相联系。事实上,2010年,有超过6%的人口,也即200多万人,认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族或民族群体。

二元文化者(即长时间生活在两种文化中的人)体验到的世界和只生活在单一文化中的人非常不同。越南裔美国作家安德鲁·林(Andrew Lam)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过自己认同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体验。林的父亲是南越的一位将军,越战一升级,他就让全家人逃到了美国。而他自己在南越军队投降后才来和家人会合。林生动地记得自己的第一顿美式饮食是一个火腿三明治加一杯牛奶,也记得在南加州的冬天里瑟瑟发抖的过往。按照美国的标准,南加州的冬天很暖和,但比林小时候经历的全年热带气候可冷得多。

这些表面差异与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是相匹配的。美国人重视亲情的口头表达,在美国人的家庭和爱情关系中,“我爱你”有着很特殊的地位,而越南人则往往会通过手势来表达他们的爱。林去拜访母亲时,母亲会煮他最喜欢的食物,而他则把所有东西都吃完以示感激。林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有当安德鲁拿下了著名的新闻奖项时,父亲才告诉儿子自己有多么骄傲。林还描述了从集体主义文化转到个人主义文化时受到的冲击。在前一种文化中,社群的利益最重要,在后一种文化中,他要学习如何聚焦自身,比如“追随你的梦”和“努力争取第一”。

美国和越南的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两者互相冲突的文化信念又很难调和。如果你把社群的福祉放在自己之上,那么就不能优先考虑个人的梦想,除非为社群服务就是你的梦想。出于这个原因,像安德鲁·林这样的二元文化者要被迫进行心理学家所说的“架构转移”(frame switching)。根据架构转移理论,你要么通过这一种文化的架构去感受世界,要么就通过另一种。内克尔立方体(Necker Cube)视错觉很好地再现了这种情形,如图6-7中左图所示。

图6-7 内克尔立方体

内克尔立方体本身缺乏关于深度的线索,因此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面朝下的立方体(右上角小图),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面朝上的立方体(右下角小图),但你不能在同一时间看到两种立方体。二元文化同样如此。尽管许多二元文化者逐渐对新的文化家园感到了舒适和满意,但他们的思维永远是分叉的,在原有文化和新文化的常规之间分裂了。只需要被简单提示过去事情是怎么做的,他们就能切换回“故国”模式。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对东西方文化中的一点重大差异进行了利用,即两种文化都对社会事件有着独特的解读。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开着车鲁莽地闯了红灯。西方人更有可能批评开车的司机,认为他不关心他人安危;相反,东亚人(包括中国人)则更倾向于相信司机是被迫开快车的,因为他碰到了紧急情况,也许他要送某人去医院,也许正有人要他到学校去接生了病的孩子。换句话说,人做出糟糕的行为只是在应对环境中的限制,而并非他本身就不负责任。

实验故事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向二元文化者展示了一系列图像,这些图像与构成其二元文化认同中的一种文化有关系。研究人员向在香港的西方学生(对中西文化都很熟悉)展示美国国旗、亚拉伯罕·林肯和超人等西方文化典型的图像,或孙悟空、中国长城、京剧演员等中国文化典型的图像。之后,学生们要完成若干问卷调查,调查旨在检测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对哪种文化做出强烈反应。如果香港的二元文化学生读到这样一个故事:超重的男孩跟朋友出去吃晚餐,他吃了富含糖分、高热量的蛋糕。那么,根据该学生是受美国还是中国图像引导,他会对男孩的行为做出不同的解释。受美国图像引导时,学生往往会责怪男孩,认为他自控能力较差;但受中国图像引导时,学生相信男孩所处的局面很棘手,他大概是受到来自朋友的压力才吃蛋糕的。在引导图像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通过最容易出现在脑海里的文化透镜来解读世界。

许多二元文化者虽然充分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但他们的思维却永远处于分叉状态,分别认同原本文化与新文化的常规。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