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资产定价”的困惑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 作者:布莱恩·阿瑟 提供人:It8933......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我们要追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一点很重要吗?也许所有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个零测度集上,也许这种困难仅仅局限于经济学中的一些琐碎的、无关紧要的例子中。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就来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将举出一个来自资本市场领域的例子,即资产定价理论。我可以先告诉大家,这个理论与前面解释航空公司的选择理论遇到了同样的麻烦。

唯一的区别是,资产定价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1991年,我在香港受聘担任花旗银行的顾问。该银行试图开发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以预测外汇市场的价格变化。作为经济学家,我的初步反应是对此表示怀疑。我相信标准的有效市场理论,它的其中的一个结论是,没有办法预测金融市场。但是很快地,我就发现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至少看在能帮助他们赚钱的事实上,他们认为他们可以预测价格走势。不过,我还是先得快速地概述一下标准理论。标准的有效市场理论说,所有进入金融市场的信息都会被投机者和投资者利用,而且对未来价格变化有任何预示的所有信息都会被“用尽”。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与上面那个航空公司的例子非常类似的推导过程,每个投资者对每只股票的出价都会定格到一个唯一的水平上,它只取决于当前可用的信息。根据这种观点,使用过去的价格模式来预测未来价格,即技术交易方法是不可能带来更多的利润的。不然的话,过去的价格内含的信息可以用于获得更多利润,并且根据假设,投资者已经将所有信息都折现为当前价格了。因此,标准理论认为,投资者利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形成预期。这些预期将会确定股票的价格,而平均的价格又将支持同样这些预期。这又一次说明,理性预期是存在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赚到钱,市场是有效率的。

但是,交易者则认为市场是可以预测的。他们认为,可以从过去的价格中发现某种有助于预测的模式,即他们相信技术交易。他们认为市场是拟人性的,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动机”,如“市场昨天一度很紧张,但是它对坏消息没有太多过激反应,最终稳下来了”。经济学家则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记得,我曾经听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过:“如果技术交易可以赚钱,那么就会出现很多极其富有的公司和银行。”这句话着实令我迷惑不解。因为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公司和银行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易,变得越来越富有了。

当然,标准理论是很成功的。它有它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完整的,而且具有所需要的一切属性,如数学上的唯一性。但是,标准理论必须面对一些不明原因的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它称这些经验现象为“异常现象”。“异常现象”一词的基本含义是,这些现象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们不符合理论。据说,“异常现象”并不能说明理论有问题,尽管它不能解释这些现象。因此根据标准理论,即使1987年10月的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损失了23%以上的价值,也只能被称为一种“修正”。但是,1987年10月并没有任何消息要对这次崩溃负责。另一个异常现象是“泡沫”,如著名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泡沫”指价格保持在极高的水平上,而且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此外,市场交易量也比理论预测的高出了几个数量级。已经有好几位经济学家,如布洛克、拉克尼肖克(Lakonishok)和勒巴伦等证明,技术交易在统计上确实是有利可图的。另一个谜题是所谓的GARCH行为,它指的是股票价格的高波动期与静止期随机地交替出现。

总之,资产市场上至少存在6个重要的统计上的异常现象,是标准理论无法给出解释的。这也导致了许多更现代的、更巧妙的新理论,有些运用了特殊的行为观察结果,有些则给出了更加复杂的理论模型。

现在我来阐明,对于资产市场,标准理论是如何崩溃,并导致了不确定的“口袋”,就像前面的航空公司的例子一样。假设投资者可以将他们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单一的一只股票,它每一期,比如说一天或一年支付一定股息,但股息的具体数额投资者无法完美预测。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票的股息和任何资本增值(未来的价格),因此他们面临着如何预测未来的股息和价格的问题。为了得到标准理论的解,我们假设投资者是同质性的,即全都是相同的“克隆体”,他们对期末股利的预测、对股票未来价格的预测全都相同。预测的平均结果是无偏的,因此这是理性预期。只要稍作经济学推理,就可以证明,今天的价格等于明天的价格加上股息,再经适当贴现和加权后的共同预期。这样在每一期都会产生一系列方程。然后利用条件期望代数方法,我们就可以解出这些方程,求得以当前信息为条件的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最终得出作为预期的未来股息函数其当前价格的表达式。问题解决了。但是,这只是给定了“假设投资者是同质性的,即全都是相同的‘克隆体’,他们在期末对股利的预测、对股票未来价格的预测全都相同”的条件下的解。如果我们不做这个假设会怎样?如果我们假设投资者不是完全相同的,又会如何?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假设我们的投资者行为主体不是“克隆体”,即不是同质性的,运用与上面相同的推理方法会得到什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理论对完全相同的“信息”的要求,不仅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观察到完全相同的数据,而且意味着他们对数据的解释也完全相同。但是,请想象你自己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下的情况,如在香港外汇市场中,信息包括了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新西兰中央银行或新加坡银行或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行动、谣言、CNN的评论、新闻、你的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通过电话告诉你什么、某人的姨妈认为市场将发生什么……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包含了实际信息,而且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即使每个人都拥有访问所有这些信息的相同的权利,他们也会将该信息视为“罗夏克墨迹测验”中的墨迹,并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即使我们假设解释这些信息的人拥有无比强大的智能,也可以说是“无限聪明的”,而且他们受过系统的统计学训练,他们也仍然会对数据给出不同的解释,因为解释相同的数据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此,不存在单一的预期模型。每个个体投资者仍然可以得出个人对股息的预测。但是未来的价格则由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对股息和下一期价格的个人预测所决定。而且,个人投资者无法预先知道其他人的预测,借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即不能算出预期的“平均意见的平均意见是什么”。那样做的话,会导致逻辑上的递归:“我认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而且同时还意识到我会认为他们会这样认为。”除非我们假设投资者是完全相同的,不然的话,我们的行为主体就还在尝试预测作为其他行为主体的预测函数的结果,即未来价格。这里的问题与前面举的航空公司的例子中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演绎无法闭合。从而,预期变成了不确定性的,理论失败了。

而且更加糟糕的是,预期还会变得不稳定。请想象一下,假设有几个投资者认为市场上的价格会上涨。如果我相信这一点,并且我还相信别人也相信这一点,那么我就会向上修正我的预期。但是,后来我又收到了一些负面的传言,于是我会重新评估,而且意识到别人也可能会重新评估,同时意识到他们也意识到别人,即我可能会进一步重新评估。这样一来,无论交易是否会发生,预期就会变成一种不可捉摸的转瞬即变的东西,于是价格就不断上涨或下跌。从而,预测变得不稳定了。这是价格泡沫开始出现的方式。如果人们预期价格上涨,他们会预测其他人也会预测价格会上涨,所以他们会买入,从而启动了一个泡沫。当人们观察到价格上涨后,他们对价格上涨的预期就实现了,因此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这就是说,泡沫是自我实现的。

类似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对“价格底”和“价格顶”现象的分析。举例来说,如果当前价格是894,同时许多投资者都认为在900的位置有阻力,那就会成为一个“价格天花板”,即一个“顶”。当价格达到这个上限时,它有一定概率回落,或者也可能“突破”这个“天花板”。我听到“价格底”和“价格顶”这样的叫法时,第一反应是怀疑,不过很快我就开始意识到,许多投资者之所以在900的位置卖出股票,只是因为它是一个整数。但是,这将使价格触及900后会出现回落这种预期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期。“价格底”和“价格顶”是作为部分自我实现的预期而涌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因为在这些位置买卖股票比较方便,所以价格维持住了。现在,我们已经偏离同质的理性预期相当远的距离了。在更加现实的假设下,交易者可能对不同的信息给出不同的解释,从而使预期变得不确定和不稳定。而且,它们很可能会相互自我实现。

上面说的这些可以总结如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资本市场理论这个重要的经济学分支,我们就可以看到与航空公司的例子中同样的不确定性。行为主体需要对结果形成预期,而结果是所有这些预期的函数。只要假设对“信息”的解释存在合理的异质性,演绎推理就无法闭合。因此预期的形成是不确定的。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