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会孤立带来的损害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暗示力 作者:亚当·奥尔特 提供人:It8933......

著名作家吉卜林写过小男孩毛克利(Mowgli)的故事,他从小是在丛林里由一群狼带大的。在现实中,的确有些人从小就是在不曾与任何人类接触的环境下长大的。野孩子的故事固然只是传说,但有些却得到了有力的证据支持。马科斯·罗德里格斯·庞拓亚(Marcos Rodríguez Pantoja)曾在西班牙南部山区和一群狼生活了12年,19岁时才奇迹般地现身人世间。乌干达男孩罗伯特的双亲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屠杀中,他一个人逃了出来,和一群绿长尾猴生活了3年。20世纪最出名也最惊悚的例子大概要数小姑娘吉妮(Genie)的故事了。吉妮的父母把她拴在一张椅子上,她就这么不能动弹地在洛杉矶的一间黑屋子里度过了人生的前13年。1970年,人们发现吉妮的时候,她不会说话,无法和人的视线接触,也无法参与基本的社交活动。她不会走路,而是把手缩在胸前,无规律地挪动双脚。她不会说话,只能发出野兽一般嗅闻、吐口水的声音。虽然吉妮后来学会了用短句表达,但是她一辈子都没能克服早期孤立带来的影响。对她进行治疗的心理学家指出,儿童是在人生之初的一个关键期习得大部分社交和语言技能的。在不与人类接触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掌握不了这些技能。就像人成年后才努力学习新语言一样,这样的孩子很难学会参与基本的社会交往活动。

就算是在可以进行大量社会接触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漫长的孤立期也会让其“社交肌肉”因缺乏锻炼而萎缩。

实验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招募了5名年轻人参与了一次小规模的社会孤立实验。每名参与者只能待在一间舒适的“牢房”里,房间里配有桌子、椅子、床、灯和卫浴设施。房间里没有任何书、杂志或电视,研究人员把伙食留在参与者的房间门口,不与其进行社交接触。沙克特告诉参与者们,参与者在实验中的每一分钟都能获得收入,而且可以随时退出。之后,他便留下他们一个人独处。

刚过20分钟,有个人就开始疯狂拍打房门,要求出来。对他而言,就算只孤立这么一小会儿也没法忍受,所以沙克特付了钱,让他离开了。剩下的4个男人中,有3个待了两天。其中一个说,这孤立生活的两天是他这辈子最艰难的日子,他发誓再也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另一个人则告诉沙克特,随着时间流逝,他感到越来越不安、无所适从。第三个人处之泰然,但两天后要求出来。而最后一个人则快快活活地被孤立了整整8天。

人们对社会孤立的反应各有不同,但对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实验会让人迷失方向、不安,而且这种感觉会像长时间禁食后的饥饿和口渴一样剧烈。20世纪60年代,随着太空竞赛愈演愈烈,一位名叫米歇尔·西弗尔(Michel Siffre)的法国年轻冒险家决定为这一事业作出贡献。西弗尔打算在一口地洞里待上两个月,模拟宇航员在单人太空任务中可能碰到的情况。1962年夏天,在法国与意大利接壤的滨海阿尔卑斯山脉,西弗尔下降到冰川层下375英尺的深度。洞穴里潮湿、寒冷,西弗尔受着低温的折磨,最后出来时各项精神机能基本上保持完好。除了对时间的流逝失去概念,西弗尔还陷入过一阵短暂的疯狂期,他大声唱歌、扭曲着身体跳舞,但思维基本上仍很清晰,还渴望扩展实验的范围。

10年后,经过了无数个小时的谋划,西弗尔在得克萨斯州德里奥附近的一个山洞里住了6个月。这个洞穴温暖、相对舒适,西弗尔可以通过阅读杂志、书籍和进行科学测试来自我调剂,但到了第79天,因为录音机坏了,霉菌也开始侵蚀西弗尔的杂志和科学设备,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抑郁。西弗尔想要自杀,多亏出现了一只老鼠,他才强打起求生的意志。可悲的是,当他尝试用一口砂锅捉住这只老鼠的时候,不小心把砂锅打碎了,也弄死了老鼠。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孤独淹没了我。”就算是自愿钻进洞穴的西弗尔也出现了神志不清、困惑和深度抑郁的症状,他成了社会孤立的又一个受害者。

像西弗尔这样自愿限制个人自由的案例太过稀少,难以保证结论的普适性,但成千上万名犯人都曾在强制禁闭期间体验过类似的定向障碍和不适。

实验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格拉辛(Stuart Grassian)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所监狱里考察了一群曾在禁闭室待过11天到10个月的犯人。这些人都出现过幻觉、深度抑郁、精神错乱、知觉失真、记忆力减退和偏执等症状。10年后,心理学家克雷格·哈尼(Craig Haney)对加利福尼亚州鹈鹕湾超级监狱的100名囚犯进行了研究。许多囚犯都被单独关押了多年,出现了“慢性冷漠、嗜睡、抑郁和绝望”等一系列症状。80%~90%的囚犯都“愤怒得失去了理性”,变得困惑和畏惧社交。而在一般群体里,受此类症状影响的人只占百分之几而已。

大量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不少研究还发现,被单独监禁的囚犯很难分清现实与虚构。心理学家将社会孤立的影响比作慢性蛇毒发作。起初,孤立带来躁动,在世界偏远地区从事季节性捕猎活动的人称为“幽居病”(cabin fever)。幽居病可不是什么好事,患者宁肯冲进暴风雪,也不愿独自在狭小空间里单独待一个小时。在骚动过后,患者会产生幻觉,染上急性焦虑症甚至精神病,精神彻底脱离现实。长期的社会孤立是使原本健康的人过早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长期社会孤立会有这么大的破坏性呢?除了强行孤立给人带来的抑郁情绪,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我们无法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他人的相比,就会丧失现实感。杀了牛烤了吃是合理的吗?把自己养的狗杀死吃掉呢?男人会觉得戴上假发的自己时髦吗?穿皮夹克呢?三件套西服呢?没有了社会接触,就不可能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它们完全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决定的。出生在中国的人和出生在美国的人有着相同的消化系统,出生在18世纪的人和出生在21世纪的人有着相同的感官系统,但在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他们的喜好有着极大的差别。

长期社会隔离,让我们无法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他人相比,我们会因此而丧失现实感。

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遭暗杀那一天,一位名叫安妮·夏皮罗的美国女性陷入了昏迷,直到1992年才醒过来。你可以想象一下,“转眼”就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又比如说,一名囚犯从1963年开始进监狱服刑29年,出狱后来到一个充斥着个人电脑、无线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世界,又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对于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良好的社交环境中的人来说,这些变化是渐进的、可管理的,但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孤立状态下的人来说,这些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他们需要一套全新的现实观念来与之适应。事实上,大部分我们认为成立的事情,都直接来自周围的人确立的标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