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来,确定论和理性主义思想主导了理论经济学,这让许多经济学家深感不安。如果我们以完美的演绎推理预期采取行动,那么我们的预期就创造了正在试图预测的世界。但如果没有关于他人的预期的知识,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预期,从逻辑上看就不可能形成。实际上,经济中存在着根本的不确定性。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论和理性主义思想主导了理论经济学,但是许多经济学家却对此深感不安。本章是对这种狭隘的“高理性”思维的一个反应,它指出经济中存在着根本的不确定性。我们根据预测或预期采取行动,因此我们的预期创造了正在试图预测的世界。没有关于他人的预期的知识,或者没有关于每个人都知道他人的预期的知识,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预期在逻辑上看都是不可能形成的。所有其他人的预期也是这样。因此,理性预期就成了一个可疑和脆弱的假设,而现实世界则受到了根本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经济行为是建立在主观信念的基础之上的,而主观信念是涌现出来的、共同进化的、不断变化的、相互加强的、相互否定的、会衰变的。我认为,经济学应该承认并接受这样的主观推理,并以之为基本前提。
本章原本是我于1999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当爱因斯坦遇见马格利特”研讨会上的一次演讲,它里面有一些例子曾经出现在本书其他章节中。本章最初发表于那次会议的文集中。
* * *
20世纪的科学发展史可以说是决定论和确定性一步步丢城失地的历史。许多在20世纪初时仍然像机器一样真实、客观和确定的东西,到了20世纪中叶,已经变得像幻象一样不可预测、主观和不确定了。20世纪初用来定义科学的那些性质,如预测能力、清晰的主客观区别等,都不能再定义科学了。“科学后的科学”已经失去了它的“清白”,但这恰恰说明,“科学后的科学”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