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三种收益体制的配置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 作者:布莱恩·阿瑟 提供人:It8933......

在研究我们这个由R型行为主体和S型行为主体组成模型的选择结果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一个简单的收益递增例子的动力学机制,即如果行为主体只有一种类型,又会怎么样呢?这种讨论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先后次序不再是一个问题,所有行为主体都是一样的。同时,未知事件也不会导致什么不同,所以遍历性也不是一个问题。假设第一个行为主体选择了他更喜欢的技术A,这个选择增大了采用技术A的收益;那么,下一个行为主体就更有理由选择技术A了,于是他也会选择技术A。这个过程将继续下去,每个行为主体每次都会选择技术A,技术B根本没机会“启动”。最终结果是,技术A“独占市场”,技术B则被排除在外。如果收益以相同的速率增加,那么这个结果就是可预测的,而且路径也是有效的。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收益是以不同的速率增加的,那么采用过程就很容易变成路径无效的,如表4-2所示。

表4-2 同质行为主体的采用支付

 

由这个例子可知,在采用过程中进行了30次选择之后(前30次全都选择技术A),同样概率采用技术B会得到更高的收益。但是,如果采用过程已经“走了足够远”,那么即使给技术B某个给定的补贴g,也不可能再弥补该处技术A的收益与起点处技术B的收益之间的差距。因此,灵活性在这里不复存在,市场也变得越来越“锁定”于更劣的选择。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最感兴趣的那种情况,即两种类型的行为主体的未知选择序列允许我们将“历史小事件”的概念包括进去讨论。我们先从收益不变的情况开始探析。用nAn)和nBn)分别表示当选择进行了n次时,技术A和技术B被选择的次数。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当选择总共进行了n次时,在第n阶段技术A所占的市场份额xn来描述这个过程。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采用数之差nAn)–nBn)记为dn。于是,技术A的市场份额可以表示为:


不难看出,只要通过变量dnn(前者为采用数之差,后者为总和),我们就可以全面地描述技术A和技术B被采用的动力学了。在这种收益不变的情况下,R型行为主体总是选择技术A,S型行为主体总是选择技术B,而不管任何一种技术的采用者的数量是多少。因此,技术A和技术B采用者的累积数,是直接由R型行为主体和S型行为主体“排队”做出选择的顺序决定的。这就是说,如果排在下一位的是R型行为主体,那么nAn)就增加一个单位;如果排在下一位的是S型行为主体,那么nBn)就增加一个单位;同时两种技术被采用的数量的差dn,也相应地向上移动一个单位或向下移动一个单位。对于某个观察者来说,选择顺序是随机的,而行为主体的类型是等概率的。因此,对于这个观察者来说,状态dn所“执行”的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抛硬币式的随机游走:每一步都有相等的概率0.5。

而在收益递增的情况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这时出现了一种新的R型行为主体,他们尽管天然偏好技术A,但是如果偶然采用技术B,就可以在采用人数及收益上远远抛开技术A,那么他们就会“改换门庭”。这也就是说,新的R型行为主体将会使自己的偏好“切换”为更喜欢技术B,即:


类似地,新的S型行为主体也会切换为偏好技术A,如果技术A的采用者的数量领先技术B的采用者足够多的话,即:


现在,选择区域是在dn,n平面中(如图4-1所示),它们之间的屏障由式(2)和式(3)给出。一旦进入了某一个外部区域,这两种类型的行为主体就会都选择相同的技术,结果是该技术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大。因此,在dn,n平面中,式(2)和式(3)描述了“吸引住”该过程的两条屏障。一旦dn随机移动到了某条屏障,该过程就不再同时涉及两种技术,它会“锁定”到某一种技术上。因此,在收益递增的情况下,技术采用过程变成了一个有吸收屏障的随机游走。而在收益递减的情况下,从一名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上述分配过程是一个有反射屏障的随机游走,反射屏障可由两个类似于式(2)和式(3)的方程给出。相关的证明,我留给读者完成。

 

图4-1 收益递增情况下的技术采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