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经济思想史-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理解“涌现秩序”-了不起的阿瑟-布莱恩·阿瑟访谈录+引言 复杂性思维造就复杂经济学-结缘圣塔菲研究所-“人工股票市场”项目-“爱尔法鲁酒吧”问题-技术是如何进化的-复杂经济学的诞生+01 什么是复杂经济学 经济思想的新框架-经济与复杂性-内生的非均衡-建立非均衡状态下的理论-三种典型的非均衡现象-正反馈-经济的形成-泡沫和崩溃是市场的基本趋势-一门基于“动词”的科学+02 “爱尔法鲁酒吧”问题 归纳推理和有限理性-归纳思维-对归纳推理建模-60人!归纳推理揭开的谜底-动态模型+03 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场 内生预期的资产定价-市场是理性的吗-为什么归纳推理是有效的-归纳推理形成预期均衡-对预期形成建模-两种市场体制的涌现-理性预期体制-是普遍规律,还是人为假象+04 收益递增和路径依赖 技术竞争、正反馈及历史事件导致的锁定-简单模型:仅存在两种技术-三种收益体制的配置-三种收益体制的特性-模型的扩展-采用者类型连续时的非线性收益递增+05 经济中的过程与涌现 “复杂性视角”下的经济系统-复杂经济的6大特征-“复杂性视角”带来的三大影响-三个新热点+06 再好的经济和社会系统也会被“玩弄” “压力测试”是防范操控行为的良方-“剥削”的4种类型-“压力测试”的作用-用“涌现”发现新行为-补上“失败模式反思”这一课+07 技术究竟是如何进化的 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组合进化-电路设计的进化-新技术的涌现-技术的扩展-创造性毁灭的风潮+08 技术进化所引发的经济进化 经济是从它的技术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就是技术的一种表达-结构性变化-解决方案带来的新问题+09 复杂性的进化 是越来越复杂,还是随时可能坍塌-机制1:协同进化多样性的增加-机制2:结构深化-机制3:捕获软件+10 认知科学 打开经济学黑箱的金钥匙-心智是什么-心智是快速的模式完成器-认知过程建模-理论很重要,经验也很重要+11 确定性的终结 不确定性是经济世界的主旋律-经济是确定的吗-“起飞时段选择”的困惑-“资产定价”的困惑-现实世界是这样的+结语 复杂的经济需要复杂经济学-复杂经济学是一种超越均衡的经济理论-“归纳理性”的胜利-经济世界怎能少了“泡沫”和“崩溃”-《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注释-《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译者后记-附录:未来的经济学原则

理解“涌现秩序”

2024年12月26日 字数:2791 来源: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 作者:布莱恩·阿瑟 提供人:It8933......

汪丁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就我所知,包括这本文集的作者阿瑟在内,研究“复杂现象”的学者们都承认,“复杂性”与“人”是最难定义的两大观念,如果坚持“内涵定义”而不是“外延定义”的话。例如,关于“人”,我只能跟随黑格尔说,人的本质是精神,而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关于“复杂性”(英文“complexity”有远比“complication”更复杂的涵义),我也只能说,它的本质(或“等价观念”)是“涌现秩序”,而“涌现”的本质是怀特海在《思维方式》里阐述的“过程”。我曾写过一篇晦涩短文《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几年前,阿瑟这本《复杂经济学》的译者贾拥民用来做了他另一本译作的序言。我把那篇文章也附在文后了。

阿瑟2015年3月4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涌现模式研讨会”(Emerging Patterns Conference)上的演讲《复杂性与西方思想的迁移》(Complexity and the Shift in Western Thought),或许是他为自己这本《复杂经济学》提供的最新注释。此处,西方思想的核心是“科学”。阿瑟列出西方科学的四大基石(我更喜欢称之为西方科学的“心理基础”):(1)秩序,或我更喜欢的表达,“秩序感”。(2)基于数学方程,或者,依照罗素和怀特海写作《数学原理》的初衷(将数学表达为逻辑的延伸),符合逻辑的表达。(3)可预测性,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西方的崛起,借用赫拉利《人类简史》的概括,关键就是“知识与资本”的联姻。并且,在詹姆士《实用主义》哲学阐释之后,赫拉利正确地指出,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意思是,能增强人类力量的知识才是知识,而知识的真伪则是从属性的议题。从低等生命到高等生命,只要演化形成了在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中介神经元”(inter-neurons)的网络,即可称为“中枢”的神经系统,行为就开始由“想象”(预测)与“行动”(实现)两个阶段组成。预测准确则行动效率高,也就是知识增强力量。(4)平衡状态或均衡状态,这是因为要预测就要观察(收集数据),而不平衡或非均衡的过程是很难观察的。

我同意张五常的判断,经济学,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最符合科学的上列四性质。在同一演讲中,阿瑟指出,生物学是对上列四性质的最大挑战。因为,生物系统虽然有秩序感,却是开放的系统。并且,生物学一般而言不能表达为数学方程或模型。再者,生物演化通常不可预测。最后,生物过程不是均衡状态。由于一百多年来达尔文学说取得的辉煌成就,还由于基于牛顿力学的社会科学越来越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复杂现象,西方思想正从牛顿的机械论模式向达尔文的演化论模式迁移。阿瑟这本《复杂经济学》,旨在澄清他多年甚至毕生努力要建立的“复杂现象的经济学”基本框架。

于是,阿瑟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我读《复杂经济学》这本书,还没有见到这一令人期待的新的表达。直观而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是“从本质到现象”的,我更喜欢说是“由内及外”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家根据观察得到一组内涵地定义他希望解释的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偏好与约束),因为内涵定义是根据事物的本质而形成的,所以经济学家能从这组定义有逻辑地演绎出可在现实中获得验证(可证伪)的命题。与这一方法或许刚好相反的研究方法,是生物学的,可概括为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或者用我更喜欢的语言,就是“由外及内”的研究方法。与康德不能内涵地定义“人”的本质一样,生物学家不能内涵地定义“生命”的本质,于是生物学家只能从最表层的现象开始观察并确立自己的理解——即形成他所研究的生命过程的外延定义,并根据外延定义继续收集数据,以便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入的外延定义,从而更接近他所研究的生命过程的本质性的理解,逐渐观察并理解更深层的现象——这是一个不能穷尽的理解过程,以至于阿瑟指出,这一理解,它自身就是涌现秩序的一部分。读者必须时刻记着,这位阿瑟就是写了《技术的本质》的阿瑟。在学术思想史的视角下,阿瑟的思路更充分地表现于他关于技术之本质的论述中——我概括为两句话:(1)在演化视角下,技术就是有生命的;(2)在静态视角下,生命就是技术。

对于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阿瑟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将经济学由内及外的研究方法与生物学由外及内的研究方法整合在同一理解框架内?

附言

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涌现秩序(emerging orders)怎样表达,我相信,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哈耶克,(1)也同样困扰当代研究复杂现象(包括演化社会理论)的学者,而且尤其因为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深刻含义,与欧陆和英美的其它思想传统相比,哈耶克更欣赏苏格兰启蒙时期的经验主义传统。(2)

首先,根据哈耶克的描述,将“复杂现象”区分于“简单现象”的认知特征在于,微观层次的行为主体不可能预见哪怕是服从最简单规则但数量极大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之后涌现出来的宏观秩序的样式,尽管他们可能事后理解这些样式。(3)其次,哈耶克相信,语言、人类的社会网络、每一个人脑内大量神经元的交互作用网络,这三类现象是复杂现象的经典案例。(4)最后,哈耶克试图论证:(1)存在“模糊型”与“清晰型”这两种不同的人类头脑或心智结构,(2)与清晰型头脑相比,模糊型头脑更富于原创性,因为,(3)脑内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复杂现象。(5)

从最简单的社会网络仿真不难看到,只要存在奈特所说的“不确定性”(而不是“风险”),并且只要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数目足够大,则不论行为规则多么简单,仿真研究者都不可能预见微观行为的宏观秩序。哈耶克试图论证的,在引入哪怕是最少量的奈特所说的“不确定性”之后,更可能获得清晰论证。为什么哈耶克必须假设有数量极大的行为主体服从哪怕最简单的行为规则?数量极大,意味着不可预期的小概率事件必定发生,相当于引入了奈特所说的“不确定性”。杨格(Peyton Young)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的一个著名结果是,在随机过程的作用下,两个具有完备理性的博弈参与者相互观察对方策略的“学习过程”可以不收敛或收敛于错误的均衡。(6)因此,对于复杂现象之发生,与奈特所说的“不确定性”的作用相比,个体理性是否完备并不很重要,或者说,理性不完备只是奈特所说的“不确定性”的另一种表达,例如,表达为“C-D gap”的有限理性。(7)

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8)怀特海的意思是,凡重要的,总要表达。面部表情、手势、声音、语言、文字、行动、情绪、群体行动和政治、战争和契约,凡有所表达的,都有重要性。绝大部分感受,不能获得而且可能永远不能表达。(9)许多被意识到的表达可称为“presentation”(呈现)或“representation”(再呈现)。虽然还有许多呈现或再呈现的重要性,从未被我们意识到。要概括无数具体的表达,荣格尤其重视“符号”,(10)他相信符号能够涵盖全部文化及其意义。关键是,人类或许永远只能理解符号的一部分涵义,(11)而由符号激发的精神过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12)脑科学进展到拉尔夫·阿道夫斯(Ralph Adolphs)提出“社会脑”概念以来,(13)符号互动论与社会交往理论获得了脑科学术语的表达。符号的涵义在社会交往中呈现于具体情境,孔子解仁,只在《论语》描述的那些具体情境之内阐释这一符号的涵义。完全脱离情境的符号,蜕变为“指号”(signs)。可以认为,符号是历史性的,而指号是逻辑性的。也因此,符号涵义是不可穷尽的。于是,符号涵义在历史过程中的呈现,与社会交往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了密切联系,它们一起构成海勒女士阐释的“文化创造”过程。(14)

涌现秩序是历史过程,因为这些秩序只能通过“历史”(一系列的事件)呈现自身。斯密恪守“有限理性”原则,他从未将他对具体情境的政治经济分析扩展为一般原则,他始终对“体系之危险”(the danger of system)保持警惕。事实上,斯密的这一态度是苏格兰启蒙时期经验主义传统的心理特质。就斯密而言,这是一种源于斯多葛学派的身心修养。或许受到波兰尼的影响,(15)哈耶克对斯密的经验主义态度有一种远比同时代人更深切的理解。根据哈耶克的(或他尚未清晰表述的)理解,涌现秩序几乎是不能表达的,至少不能用统计方法来表达。(参阅《哈耶克文选》冯克利中译本“复杂现象论”这一章第4节的“统计学在处理模式复杂性上的不当”)。如果一颗清晰的头脑试图将某一新观念的全部内涵逻辑地表达到排除了任何隐秘知识的程度,那么,这一新观念的“新意”就将完全消失。因此,哈耶克相信,与创新过程相适应的是模糊型头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