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状结构的经典实验结果与我一直在讨论的关于原始自我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的假设是一致的。本质上,必须考虑四个不同的发现。第一个发现是,切断猫的脊髓和延髓的连接,也就是对其进行下位离断脑处理后,猫的脑电图的模式没有发生变化。从我的假设中得出的预测与该发现一致,它也得到了脊髓或髓质受损的患者不会发生意识障碍这一事实的支持。
第二个发现来自上位离断脑处理,在这种方法中,猫的脑干在脑桥和中脑之间的连接被切断。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个小动物醒不过来了,不管是从行为还是从脑电图跟踪检查结果而言都如此。这也符合我的假设,也符合人体自然损伤的结果。在这个水平上的破坏将阻止我们刚才讨论过的上脑桥的重要结构与其他更高水平结构(丘脑和大脑皮质)之间出现任何交叉的信号传递。20
第三个发现特别引人注目。它涉及在猫脑桥中部进行的两种类型的切断手术,一种在三叉神经入口点的正上方,另一种在高出入口点约4毫米的地方。在巴蒂尼(Batini)、莫鲁齐和其他人的研究中,对这两种切断手术的研究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结果。21脑电图显示,针对三叉神经入口点正上方的切断手术会导致永久性的清醒状态,而针对比入口点稍高一点的部分的切断手术会导致严重的觉醒障碍,而且从行为和脑电图来看,这与切断脑桥和中脑连接的上位离断脑手术所得到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同。
首先让我谈谈第二种切断手术,也就是在高出三叉神经入口点平面约4毫米的地方切断脑干。虽然这种切断手术的破坏性不及通过破坏周围区域而导致昏迷的广泛损伤,但它可能至少有三种后果:第一,它破坏了位于切面处的乙酰胆碱核,并破坏了它们向上传出的投射;第二,它破坏大脑皮质向下的投射,从而阻止皮质信号穿过上脑桥的被盖区;第三,它损害了部分臂旁核。这些效应不管是单独还是结合起来,都会扰乱正常的意识过程,例如,有碍从更低和更高结构向原始自我结构发送信号。因此在猫身上观察到的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三叉神经入口点向下4毫米处进行切断手术后的结果。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猫的最终意识状态是什么,但脑电图显示它们一直处于觉醒状态。对这一发现的解释如下:第一,该手术阻断了孤束核的催眠效应。孤束核位于该切面以下,已知具有催眠效应。第二,该手术没有损害构成原始自我基础的任何结构,因此来自大脑皮质和丘脑的信号仍可进入关键区域,改变原始自我状态。这是可能的,因为猫在这种状态下将继续加工视觉刺激,从而激活丘脑皮质和顶盖区域。视觉调节装置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仍然完好无损,过去的记忆仍然可以从皮质结构中唤起,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正常地向位于切面上方的完整的脑干区域发出信号。第三,与整个身体状态有关的化学信息仍然可以通过下丘脑和穹窿下器直接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其信号传递的结果可以传达到位于切面上方的原始自我结构。简言之,不像那些昏迷患者,也不像切面位于稍高或高得多的脑桥-中脑交界处的猫,被实施这种特殊切断手术的猫会保持所有实现原始自我所必需的结构,以及向这些结构发送当下有机体变化的信号的残余通路的完整性。这种情况,再加上缺乏来自切面下方的任何睡眠诱导性影响,可以解释显示实验猫处于清醒状态的脑电图,并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实验猫能保持觉醒状态,甚至是注意。
正常意识是否仍然存在,可能是一个无法通过实验来回答的问题,而且肯定永远不会在人类身上得到答案,因为没有任何自然损伤会产生这种选择性的缺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