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们总是在逃避锻炼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锻炼 作者:丹尼尔·利伯曼 提供人:It8933......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CEO,你的公司里有大量需要长时间伏案的员工,公司的医疗健康支出大幅提升,部分原因就是他们这种缺乏活动的状态,但是与邦奇不同的是,你并不打算强制他们进行锻炼。也许你还是一位家长,努力说服自己十多岁、有明显抵触情绪的孩子进行锻炼。也许你还在纠结,甚至无法让自己成功地离开沙发。想想看,如果换作是你,你如何完成上述任务?

每个人都会优先处理紧急的事情,从而会推迟或者放弃锻炼,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不需要身体活动,或者不允许身体活动,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助长身体的惰性。5如果我需要在舒适的椅子和汗流浃背的训练之间进行选择,那么椅子总是更有吸引力。我大脑中缓慢而理性的部分肯定知道我应该去锻炼,但是我的直觉开始抗议:“我不想去!”而此时,另一个带有诱惑性的声音响起:“要不,明天再锻炼吧?”6也许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力气,也许我需要改变接下来的计划才能完成训练,至于原因嘛,我附近没有合适的跑步线路,或者我所在的大楼的楼梯又脏又乱。除了这些障碍之外,也许我遗传到的基因让我更倾向于不进行身体活动。科学家养的那些实验室小白鼠有的出于本能痴迷于在跑步机上奔跑,有的则完全抵触,对于人类的研究也表明,确实有一些人天生就有轻微抵触锻炼的倾向。7

为了解决人们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愿意锻炼的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数百项实验,按照一份项目清单进行了测试。这份清单上列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目的是通过介入性手段吸引不锻炼人群开始运动。为人们提供运动信息能否产生积极效果?一些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估。提供信息的方式包括讲座、网站、视频和小册子,讲解如何锻炼以及为什么要锻炼,或者提供一些小设备,让锻炼者知道自己的运动量。其他的实验则致力于影响人们的行为,其中包括由医生开具个性化的特殊运动处方、提供免费的健身房会员资格、用现金奖励锻炼行为、对不锻炼行为进行罚款、提升锻炼者信心,或者用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催促他们进行锻炼。甚至还有一些研究通过改变人们所处日常环境的方式鼓励他们锻炼。比如将他们引往楼梯而不是电梯,以及为他们修建步道和自行车道。只要你能想出来,就会有人设计实验跟进。8

好消息是,其中的一些介入性手段能够起作用,也确实起到了作用。2003年的一项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实验共招募了900名40~79岁有久坐习惯的新西兰人。其中一半的人在实验中接受普通的药物治疗,另外一半则由医生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在之后的3个月中,后者要接受3次电话指导,而且每个季度都会收到运动专家寄送的邮件。一年之后,得到了个性化运动方案的那组成员比另外一组成员每周多做34分钟的身体活动。9

坏消息是,这所谓的“巨大的成功”更像是一个意外,而非意料之中。虽然那些按照运动方案锻炼的新西兰人每周增加的34分钟身体活动时间是一种进步,但是平均到每一天就只增加了区区5分钟。针对数百项类似的高质量研究进行分析的综述性研究发现,很多介入性手段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那些获得成功的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似乎不够明显。10而且,在某项研究中起作用的介入性手段在其他研究中经常完全无效。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阅读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发布的2018年年度报告中关于锻炼介入性手段的所有研究,你会发现,对于介入性手段的效果评估,出现最多的描述是“微小但是有效”。11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鼓励大家锻炼的努力。而恰恰相反,即使是最微小的转变也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而且有时候介入性手段甚至可以引发彻底的逆转。我的一个朋友在40多岁时被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他担心自己无法活到当爷爷的年纪。但是医生给他开具了一份详尽的运动处方,他也非常严格地执行了其中给出的运动计划,现在他已经可以完成半程马拉松了,而且不用再服药了。当然,每一个类似的成功故事背后,都会有更多失败的例子。没有哪种方法一定能够说服或者“哄骗”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开始真正的锻炼。

但是,这种局面难道不是我们早就知道的吗?如果真的存在某种有效且可靠的办法能够让久坐人群变身日常锻炼者,那么锻炼早就如野火般蔓延开来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介入性手段就像我们的新年计划一样难以实现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人类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即使是西方工业化社会人群,在心理学、文化和生物学因素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对一位洛杉矶大学生有效的策略,怎么可能对一位伦敦的老奶奶或者东京郊外、时间压力大的家长同样有效?难道我们真的寄希望于一份运动计划能够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无论他们是肥胖还是瘦小,腼腆还是外向,缺乏安全感还是自信,男性还是女性,拥有研究生学历还是文化程度较低,富有还是贫穷,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性情顽固还是顺从?一些研究试图找出到底哪些人拥有锻炼习惯,哪些人没有。实际上,拥有锻炼习惯的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共同点,当然,他们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共性:都有比较长的锻炼史、身体健康不超重、既喜欢又愿意锻炼。12这些共性实在是过于明显了,相当于说那些愿意去美术馆的人大多喜欢艺术。

我认为,出于改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目的而自愿进行身体活动,是一种才出现不久的、古怪的、非必需的、可选择的行为,只有解决了这其中存在的矛盾,才能更有效地推广锻炼。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微弱的声音,提醒我们在既无必要又无乐趣的情况下避免进行身体活动,无论我们是否喜欢这个声音,它确实存在。所以,让我们从进化人类学的视角重新评估锻炼的必要性和趣味性。

先来说说必要性。包括数十亿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在内的每一个人,都知道适当的锻炼有益健康。虽然很多不锻炼的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感到懊恼而且并不满意,但是那些烦人的、没完没了地推销锻炼理念,提醒人们慢跑、长距离徒步、参与健身房运动、爬楼梯有益健康的锻炼家也并没有使局面得到改观。部分原因在于“应该锻炼”和“必须锻炼”之间存在区别。为了让自己更健康、更快乐、在无障碍的状态下活得更长久,我知道自己“应该锻炼”以提高上述目标的可能性,但是也存在大量现实的因素令我不“必须锻炼”。实际上,一个人在不锻炼的情况下显然也可以拥有相对健康的人生,就像唐纳德·特朗普那样。事实证明,50%的美国人根本就不锻炼或者只进行极轻微的锻炼,但他们的健康状况也未必会很早就出现问题。准确地说,锻炼不足只是提高了他们罹患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大多数这类疾病可能要等他们人到中年时才会出现,而到那个时候他们能够通过治疗对疾病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尽管超过50%的美国人疏于锻炼,但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仍然可以达到80岁。

从人类身体的内在需求角度看,锻炼并非必要,不仅如此,现代社会的自动化程度甚至将那些我们之前必须要做的、不属于锻炼行为的正常身体活动都变得不再必要。我不用提高心率,也不用出汗便可以轻松地度过一天。我可以开车去上班,坐电梯到我的办公室,工作期间坐在椅子里,然后再开车回家。之前那些辛苦的杂务,诸如获取水和食物、做晚饭、洗衣服等,我通常只需付出极少努力,有时候只需按一下按钮或者打开一个开关便可以完成。我还可以买一个扫地机器人帮我打扫房间。使用这些节省体力的设备有时候会被人认为是贪图享受或者腐败堕落的表现,但它们如此受欢迎,只能说明我们确实喜欢这些东西。

除了被认为没有必要之外,锻炼还占用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让我们无法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我非常幸运,上班路程短而且工作时间灵活,所以我几乎总能抽时间跑步或者回家遛狗。但是我的很多朋友通勤时间较长,工作时间严格而且需要久坐在办公室中,他们还必须花时间处理很多事情,比如照顾子女和老人。说起来有点荒谬,今天,富人的身体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做工的穷人。13由于平日的闲暇时间很少,我们大多数人将锻炼推到了周末,而到了休息日,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进行锻炼变得无比艰难。当人们被问及哪些事情会影响他们进行锻炼,他们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

再来说说趣味性。没时间确实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但即使是我所认识的那些最忙的人,也能做好时间管理去做他们喜欢做的,或者是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网上冲浪或者聊天。所以我怀疑,那些不可胜数的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如果能够发现锻炼的有趣之处,他们一定会将锻炼行为放到更为优先的位置上,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锻炼实在乏善可陈,既不能带来情感上的回报,也不能带来身体上的愉悦。这些负面的反应也许来自古老的适应。就像大多数生物体一样,人类经过自然选择,更享受和渴望性行为、吃饭和那些有利于我们繁衍成功的行为,而不喜欢诸如节食等不能帮助我们拥有更多后代的行为。如果我们的石器时代祖先发现,诸如慢跑8千米这样的身体活动既不必要也实在无趣,他们便会避免将有限的能量投入到这种可做可不做的活动中,而是尽量分配到繁衍活动中去。

你也许认为我上面讲述的是一个“假设的故事”,但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那些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并非完全不可理喻。因为锻炼毕竟是一种现代才出现的行为,而且根据其定义可知,锻炼既非必需品,也未必会带来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回报。对于很多人来说,锻炼既不容易开始,又难以坚持。如果我们没能让大家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和趣味性,那么也许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把锻炼变得更加必要、更加有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