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假设一个遥远的国家有一位伟大的国王,他爱自己的女儿胜过爱世间万物。这位公主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精通哲学、数学、历史和多种语言。但是,与她的父王一样,公主不爱动,身体状况不佳。专家、教练、护士和官员都无法说服虚弱的国王和他的女儿进行锻炼。国王深知这是一个麻烦,因此到了女儿待嫁之年,便从世界各地邀请数十位王子参加一场单日竞赛,为公主择婿。国王没有让这些求婚者骑马比试或者比试击剑或者摔跤,而是让他们在城堡的大厅内落座,参加一场笔试。上午9点15分,每位王子打开自己的蓝色试卷本,看到了相同的问题:“最好的锻炼方式是什么?”他们有3小时的答题时间。
这个王国从未如此安静。健壮的王子们奋笔疾书,狗不敢叫,马不敢嘶鸣,就连门也不再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城堡周边数千米之内的生灵都屏住了呼吸。终于,12点15分,时间到,王子们停笔,试卷被收了上来,扫描后发布到了网上,所有人都可以阅读和评论,同时,国王请来的专家评委正紧锣密鼓地评选优胜者。
各种精彩的答案蔚为大观。其中最受好评的一个方案“如何像母狮一样强壮”列出了12个步骤,建议将多组数的中等重量负重训练与少组数的大重量负重训练交替进行。另外一个聪明的王子写了一篇“跑走结合,长命百岁”的文章,提出了一份包含10个步骤的计划,从长距离步行开始,逐步加入短距离慢跑,最终跑到16千米。还有一篇广受欢迎的文章是“给我7分钟,给你一辈子”,作者承诺只需每天花7分钟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健康体魄”。还有一篇文章是“比洞穴人活得更长久”,作者希望通过赤足走、爬树和举石头等活动重建原始的健康理念。还有更多的计划提倡拉伸、游泳、骑自行车、慢跑、舞蹈、拳击、瑜伽,甚至踩高跷。一些答卷建议尝试基因变异的方法,另外一些则分别针对男性和女性设计了不同计划,很多王子都宣称能实现最佳减肥效果,有一位王子聪明地提出了定制计划,将其与女性的生理周期结合起来。当评委们斟酌名次时,记者、博主、名人、健身爱好者和广大网友也在激烈地争论着每位候选人的优劣。似乎每一天都会冒出一个新的获胜大热门。
终于,在经历了一周的等待和辩论之后,揭晓最终名次的日子来临。中午时分,皇家网站上贴出了两句话:“评委们在深思熟虑之后一致认定,锻炼,没有最佳方式。请明年再来,挑战更好的问题。”
在看完了前面11章内容之后,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觉得,这则童话故事中国王的问题有多么不着边际,评委的判断就有多么睿智。我们暂且不谈王子们给出的方案所引发的争议,先来看看国王的问题有多么糟糕。怎么可能存在最佳和最适当的锻炼项目和运动量呢?什么叫“最佳”?最佳难道是根据延长的寿命来评判的吗,还是以时间效率来评判?是预防心脏病的最佳方法,还是减肥、预防受伤、避免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方法?即使能够找到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计划,那么同一个计划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素质和伤病史的所有人达到最佳效果吗?
虽然并没有所谓的最佳锻炼计划,但是身体活动总能够刺激发育、保养自身,并且对塑造身体素质和减缓衰老的生理机制进行修复。我们因此应该从医学的角度看待锻炼。也正因如此,虽然锻炼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药物”,但是它的处方中也应该包括用法、用量和“药物”种类。但是,到底该采用哪种锻炼方式,运动量又是多少呢?无论我们锻炼的目的是让自己快乐还是让自己强壮,根据我们的目标和所处的环境,出于健康考虑,总有一些锻炼项目和运动量显然是更好或更差的选择。为了增肌,我们会进行力量训练;为了增强心脏功能,我们会做心肺训练;为了吓唬父母,我们会去蹦极。在第13章中,我会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运动项目都会对那些能够致死或者致残的最常见疾病造成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实现的。但是我们先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选择哪种锻炼项目?运动量是多少?
无论采用哪种衡量标准,锻炼的运动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复杂。我认识的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已经被互相矛盾的锻炼建议弄得晕头转向了。很多专家都建议我们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理由是,只要锻炼就比不锻炼强。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间歇较短的高强度训练对我们帮助最大。如果是为了锻炼心肺功能,有人强烈推荐跑步、每日万步走、游泳或者使用椭圆机等低强度机器。如果是进行力量训练,有人推荐自重训练,也有人推荐自由重量训练,还有人推荐固定器械训练。但是,在所有的锻炼建议中,到目前为止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方案,就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锻炼,或者进行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锻炼,再辅以每周两次的力量训练,这一方案同时也得到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健康机构的倡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