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日常的锻炼+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什么?走路!-散步一小时身体发生神奇变化-16个懒人拉伸动作,拯救“久坐病”-每天6分钟几个简单动作练就完美腹肌-你的肩膀还好吗?9个动作,教你放松-血管堵塞伤害大,3个动作让血液流通不怕堵-一个简单动作治好脖子痛、腰痛、膝盖痛+把腰背练提拔,气质提升100倍-脖子前倾害了无数人!除了最毁气质,健康危害也不少-哪种运动性价比最高,柳叶刀给出答案了-18个拉伸动作,教你明明白白拉伸全身-锻炼-译者序 我可以热爱体育但是讨厌锻炼吗-中文版序 锻炼,一种崭新且古怪的行为+序言 我们从未进化出锻炼的本能-与锻炼有关的悖论-为什么我们进行的是博物学研究+第1章 人类是为休息而生,还是为跑而生 以讹传讹的谬误-为什么有人在不需要跑步的时候跑步-两个不同却又相似的赛事-并不成立的“运动原始人”假说-“正常人”都是沙发土豆吗-不同年代的身体活动-“古怪”的锻炼行为+第一部分 静态下的身体活动-第2章 静态的意义,懒惰也很重要 以讹传讹的谬误-“无所事事”的代价-休息并不等于身体的静态-尽可能保持静态,是人类进化的结果-生而懒惰-避免非必要的身体活动是人类的正常选择-第3章 坐着等同于吸烟吗 以讹传讹的谬误-我们是怎么坐的以及为什么要坐-我们每天要坐多久-久坐如何引发慢性轻度炎症-有活力地坐着-我该如何坐,我该坐多久-第4章 为什么压力会影响休息 以讹传讹的谬误-睡个好觉是为了身体还是大脑-8小时睡眠理论并不存在-不同的睡眠文化-睡眠所带来的压力-为什么要“克扣”自己的睡眠时间-第二部分 和速度、力量与能量有关的身体活动+第5章 速度:既非乌龟,也非野兔 以讹传讹的谬误-博尔特的速度究竟有多慢-双腿直立行走,让人类成为行动缓慢的物种-快还是远-你想要红肉基因,还是白肉基因-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培养-我们也可以跑得又快又远+第6章 力量:从肌肉发达到骨瘦如柴 以讹传讹的谬误-不同时代的力量-强壮的类人猿和尼安德特人-冲破身体的阻力-肌肉的衰老-过多的肌肉也是身体的负担-第7章 打斗与体育:从尖牙到足球 以讹传讹的谬误-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吗-站起来,然后开战-人类进化成为更好的天使-武器出现之前的打斗-利用武器对战-以体育代替打斗+第三部分 与耐力有关的身体活动-第8章 步行:人类的日常 以讹传讹的谬误-我们是如何行走的-人类如何进化到直立行走-运输的负担-能依靠步行减掉多余的体重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步行-第9章 跑步与舞蹈:从一条腿跳到另一条腿 以讹传讹的谬误-人可以跑赢马-我们是如何跑步的-超能寻肉法与耐力打猎法-跑步是进化出来的能力,为什么还会受伤-舞蹈也是耐力型身体活动-第10章 耐力与衰老:身体活动对衰老的影响 以讹传讹的谬误-当衰老之后-衰老的本质-规律性的身体活动是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最佳方式-身体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老泉+第四部分 现代世界的锻炼-第11章 动还是不动:如何开始锻炼 以讹传讹的谬误-强制性的“体育一小时”-人们总是在逃避锻炼-如何让锻炼变得更有趣-如何让锻炼成为必需品-在年轻人中推广锻炼-第12章 如何选择运动量与锻炼项目 以讹传讹的谬误-每周锻炼150分钟-真的存在过度锻炼吗-如何将各种锻炼方法整合起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高强度有氧运动-阻力锻炼-第13章 锻炼与疾病的关系-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和其他传染病-慢性肌肉骨骼疾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心理健康:抑郁与焦虑-“锻炼”:后记-“锻炼”:致谢-“锻炼”注释:

第7章 打斗与体育:从尖牙到足球 以讹传讹的谬误

2024年12月26日 字数:1902 来源:锻炼 作者:丹尼尔·利伯曼 提供人:It8933......


①乔治·奥威尔在这篇著名的政论文章中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批判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达3/4个世纪中英国统治阶级能力的堕落,并指出这种堕落从中学时代的运动场便已经体现出来。本书作者引用这句话是想说明体育的重要性。——译者注

一个炎热、尘土飞扬的寻常日子,我们在坦桑尼亚塔兰吉尔国家公园中一片合欢树附近,被50只狒狒包围了。两只打闹捣乱的瘦弱狒狒幼崽吸引了我的注意。两个活泼的小家伙儿互相揪着对方的尾巴在土里打滚,它们彼此又掐又抓的样子像极了两名摔跤手。与情绪高涨的幼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一个成年雌狒狒正安安静静地为一个体形是它两倍的雄狒狒清理身体。这只雌狒狒极其认真,它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灵活的手指上,熟练地在雄狒狒后背厚厚的毛发里抓虱子。她每抓住一个,便会扔进嘴里咬爆。大个子雄狒狒表现出一种心满意足的平静。其他的狒狒在附近进食、看护孩子或者无所事事。这时,一只仅比大个子雄狒狒略小一点的狒狒接近了这对正在抓虱子的伴侣。在确认两个幼崽已经蹦到了安全地带之后,大个子雄狒狒起身、吼叫,然后露出了匕首一般的尖牙。刹那间,两只雄狒狒便扭作一团,就像旋转着发出吼声的球,互相咬着对方的牙、皮毛、尾巴。所有的狒狒以及在场的人,都怔怔地看着两只狒狒疯狂地对打。这场角斗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持续了10秒,那只略小一点的狒狒便尖叫着逃走了。从落败的雄狒狒舔舐自己前肢的动作可以判断,它应该是被对方咬中了上臂。最终,一切恢复如初。

如果你曾经观察过狒狒群体,你应该也见到过大量上述场面。狒狒是大规模群居动物,每个群体里都有大量的雄性和雌性。每个性别都存在统治阶级,而要想成为统治阶级,必须在幼年的玩耍以及成年之后的一次次打斗中获胜。暴力行为对雄性和雌性都有影响,但是通常来说雄性会成为侵犯者。年轻的成年雄性必须通过打斗才能成为头号雄性。之后,居于统治地位的狒狒会花大量时间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地位,不让其他雄性狒狒有交配的机会。气氛总是紧张不安,压力水平高企,打斗相当频繁。心态和策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胜利更多是由速度、大小和灵活性决定的。狒狒是非常典型的灵长类动物。如果你与一群黑猩猩共同生活一周,你就会看到大量的打斗场面,有一些血腥到让人难以接受。雄性黑猩猩会频繁地攻击其他雄性甚至雌性,只为保持统治地位,控制交配的权利。它们偶尔还会开杀戒。1

相比之下,我们人类就善良许多。你可以随便找个公园去观察人类群体,你总能看到孩子们在嬉戏,但是你极少有机会看到成年人在打架。有的成年人安静地照看着孩子,有的闲逛,还有一些在踢足球打篮球。成年人类的玩耍时间要超过其他物种的成年动物,而人类打斗的场面也远远少于狒狒和黑猩猩那样的灵长类动物。就算是被研究人员视为最好斗的人类群体,一生中卷入暴力事件的次数也比黑猩猩少250~600次。2成年人类之所以如此不具有攻击性,难道是因为我们进化出了一副肉眼可见的又慢又弱的模样?抑或是因为我们用体育形式的玩耍取代了打斗?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用强壮的肌肉进行交换,得到了大脑。人类并没有完全依赖速度、能量和力量,而是创造性地进化出了合作、使用工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上述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虽然我在之前的两章里重点讲述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相比之下是何等缓慢和羸弱,但这并不代表速度和力量对于人类不再重要。相反,这些代表强壮的人体特征,虽然其重要性已经不复从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在人类活动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彼此之间以及与猎物之间根本上的竞争是通过特殊方式进行的。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没有那么暴力,也不太会像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那样使用原始的能力和力量,但是人类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打斗。我们只是改变了打斗的方式和频率。而且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保留着打猎的习惯。因此,无论你多么讨厌用牙齿和拳头与人打架或者与猎物搏斗,从进化的角度看,速度和力量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你面对生命威胁时。因为人死之后无法生育子女或者照顾现有子女长大成人,因此那些可遗传的、对打斗和打猎能力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的因素,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

提升速度和力量是人类进行锻炼和体育活动的重要目的。所有哺乳动物在幼年时都会通过玩耍来发展有助于打斗的运动能力,而在每一种人类文化中,无论老幼都会参与体育和其他形式的玩耍活动。这并非巧合,大多数游戏和体育活动都会考验速度和力量,从而模糊了玩耍、打斗乃至打猎之间的界限。你想想看,那些收获赞美和奖励最多的运动员,恰好就是按照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Citius,Altius,Fortius)所定义的标准战胜了对手的人。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打斗和体育以及一点点打猎活动,对人类身体进化的影响,从而总结针对速度、力量和能量的进化和人类学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章的一些主题主要针对男性,原因很简单,由于睾丸素所起的作用,男性比女性更好斗,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女性在人类打斗和一些打猎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抛开性别问题,我们先来讨论引发打斗的最主要原因:攻击性。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