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是后者。正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我将意识出现的过程比喻为开水冒泡。意识不是某种特定网络的产物,使得我们的心智事件变得可被察觉。每一个心智事件都是由脑模块管理的,后者拥有让我们意识到处理结果的能力。
这些处理结果从不同的模块中冒出来,就像一壶开水中的泡泡。每一个气泡都是某个或某组模块的加工终产物,它们一个接一个出现,并在一段时间后破裂,被其他气泡取代,这是一个持续发生的动态过程。一个个加工过程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时间上无缝衔接。(这个比喻特指那种至少以每秒12帧的速度快速冒泡的情况;或者也可以看成是翻页卡通书,翻页速度越快,卡通人物的动作看上去就越连贯。)
现代神经科学的元老查尔斯·谢灵顿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他注意到:
心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一群半独立的知觉心智集合,通过同时出现的体验在精神上结合在一起?我们或许可以说,心智对亚知觉与知觉大脑的区分使得一些脑损伤只能对心智造成微弱影响……简单的同时性可以把很多机制结合在一起3。
每一个气泡都有能力引发意识感觉,对此我们大概很难转过弯来;这违背了我们的直觉,即个人意识具有整体性。我们和我们的直觉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忽略了幻觉的部分,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因为左脑中强大的推理机制)。
The Consciousness Instinct
事实上,我们忽略的不是幻觉;真正的疏忽在于,我们那流畅连续的意识体验本身就是一个幻觉。它其实由许多认知气泡组成,通过皮层下的“感觉”气泡连接在一起,再由我们的脑利用时间线将之缝合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