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意识本能 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 提供人:It8933......

有生命的物质区别于无生命的物质,因为它的运转路线完全不同。无生命的物质遵循物理法则。而生命自打诞生起就将宝押在规则、代码和符号信息的随机性上。这种符号信息与物质之间的区别与独立关系使得开放结局式的进化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生命。过去成功的经验信息被符号记录、保存。这些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测量,具有概率性质。无论如何,生命需要这些随机的、概率性的符号在物理世界中实现物质的建造。符号与测量所固有的随机属性提供了一些刺激,一些不可预测性,它们与可预测的物理法则结合,让生命随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有序,越来越复杂。

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反常现象。它起始于物理学层级,表现为符号测量的随机性与物质法则的确定性之间的差异。这一差异随后又体现在基因型(构成生物DNA的核苷酸符号序列)以及表型(符号描述的实际物理结构)之间。它伴随着进化层层向上,最终出现在心智与大脑之间的差异中。

在过去的2500年里,关于思想与意识的讨论一直集中在人类身上,并在最近被进一步锁定于进化完全的人类大脑。这并没有帮助我们跨越解释空缺。我们应当开始研究霍华德·帕蒂提出的那条盘踞在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之间的鸿沟。如果我们能确定二者的连接方式,即生命如何达成符号闭环,也许就能填补心智与脑之间的解释空缺。我们甚至能从威廉·詹姆斯那里获得支持!詹姆斯甚至提出了被他称为“复合单子论”的理论:“每个脑细胞都有独立的意识,其他细胞对此一无所知,每个独立意识彼此‘互斥’。”29单个细胞中存在某种原始的活动,能将主观的“自我”与客观机制联系在一起。符号闭环即连接生命与无生命物质的环扣存在于所有细胞中。认识到这一点后,通过研究相关的机制,我们或许能以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寻找意识的存在。我不是说单细胞也有意识。我只是推测它们中存在某种加工机制,要么是意识体验的产生过程所必需的,要么具有相似之处。

我们之所以会在解释空缺上栽跟头,是因为心智中的主观体验无法被简化为物质脑中的神经放电活动。它们看上去像一个系统中的两个无法消减的互补属性。我们知道,不管客观的外界观察者对大脑的结构、功能、活动以及神经放电有多么了解,这些神经放电产生的主观体验都与观察到的现象完全不同。神经放电的形式乃至其存在本身,都不属于主观的体验或直觉。知觉与思维的主体对这些活动的客观过程并不知情。正如我们在关于层级的章节中所讨论的那样,这些细节对人来说并非必需,而是被隐藏、抽象化了,因此是不可见的。更进一步,如果预先不知道神经元的功能,我们是不可能根据其结构推断出其功能的,同样,我们也无法根据神经元的功能推断出它的结构。知道其中一方面无法帮助你了解另一方面,它们是两个分离的、无法简化合并的层级,各自拥有不同的工作协议。帕蒂相信,这就是互补原理的关键,单一模型无法同时解释客观结构与主观功能。认知断面(或者说主观-客观断面)在人脑层级中无处不在。帕蒂提出“我们关于生物的模型永远无法消除自我与宇宙之间的区别,因为生命就是因为这种区别而诞生的,进化也因这种区别而成立”。30

因此,我们的思想中时刻存在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描述层级,我们也不应对此感到奇怪。主观-客观断面出现在所有伟大的哲学议题中:随机与可预测,经验与观察,个体与群体,后天与先天,以及心智与大脑。帕蒂认为互补模式是无法回避的,并且是解释体验的主客观模型关联的关键。两个模型深深扎根于生命之中,在生命起源之时诞生,在进化历程中被保留。帕蒂写道:“这是一种普适的、不可简化的互补关系。任何一个模型都无法推测出另一个模型,也无法被简化为另一个模型。遵循同样的逻辑,关于一个测量仪器的精密客观模型无法进行主观的测量,关于大脑物理结构的精密客观模型也无法产生主观的思想。”31

无视鸿沟的任何一侧都会导致我们无法找到二者的关联。要想将二者联系起来,就必须承认符号的二元性与互补性。这种关联或许包含能被物理学解释的机制,但这种解释并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无法让任何人心理获得满足,无论是决定论者还是灵魂信徒。也许就如同量子力学那样,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种关联,它或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直觉与想象。费曼曾批评道:“我们不能告诉大自然她将是什么样的。那应该是由我们来发现的。每当我们提出一个设想,关于自然的真相、未来以及测量方法,她的表现都很聪明。她总能超越我们的想象力,并且能找到一种我们没想到的、更聪明的方式来行事。”32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