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意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吗?-意识和思维动力学-揭开意识的奥秘:兼谈认知相对论纲领-还原论方法无法解开意识之谜,理解意识需要整体考虑-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意识之谜即将揭开?-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工作空间-寻找神经关联-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就是感觉与认知-破解认知之谜,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意识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副产品-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1)-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基本原理(3)-罗素所谓的完美语言体系究竟存在吗?-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神经系统为什么存在-动物机体存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论信息的本质-为什么人对不同的刺激的适应性不一样?-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是如何建立的?-潜意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如何?-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听过很多人想做自己|但你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精神-人的意识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规定着-想不想知道,你的意识和思维怎么来的?+大脑网络如何实现从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转变?-开悟:玄秘意识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你的意识可以离开躯壳吗-为什么喝醉后,身体和意识都不是你的了-意念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看完这一篇就全懂了+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人类拥有智慧,但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调动过「智慧」,为什么?-《脑与意识》关于意识的研究-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第二部分人脑与意识的关系-第三部分意识的活动规律-人类意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会出现理性+脑与意识-推荐序:开启意识探索之门-引言 寻找思维的物质基础-从笛卡尔谈起-意识——人类的终极之谜-界定“意识通达”-看得见VS看不见-主观报告科学吗-寻找意识思维的标志-意识科学的未来-1 如何以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意识面面观-最小差别实验-双目竞争-注意瞬脱-掩蔽意识知觉-相信主观报告-2 打开“黑箱”,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历史-在脑中定位无意识-阈下启动效应-自动视觉加工-象棋大师的无意识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自动联结-无意识的语义启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意识算术-不依靠意识的概念组合-无意识与注意-无意识与决策-无意识与问题解决-在睡眠中获得灵感-阈下知觉小结-3 意识有什么用-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让思维延续-人类图灵机-社会分享-4 发现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意识——神经激活的雪崩-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滞后的意识-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全脑启动-深入意识脑-全脑激活的意识网络-引爆点-解码有意识的思维-现实与幻象-如何阻断意识-罐中之脑-5 意识理论的构建和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全脑信息的共享-超越模块化-交流网络的演化-编码意识思维-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无休止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的进化-无意识的分类-物质的主观状态-6 将意识科学应用在临床-意识疾病的分类-能够思考的“植物人”-如何与植物人沟通-提出检测意识的新方法-皮质探测-检测自发想法-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7 意识科学的未来:让人类意识不再孤独-婴儿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猴子有自我意识吗-人类意识是独一无二的吗-为什么人类会有精神疾病-如何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致谢-译者后记+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第1章-第2章-处于科学萌芽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物物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教学、研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脑-再次面对意识的冲击-第3章-感受质和自然世界-意识的功能是什么-对意识定义的困难-论动物的意识-论自我意识-第4章-在脑中发现意识-一览无余的隐藏物体-并非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意识-新皮层的高级区的神经元与意识紧密相关-注意到某物,可却没看到它-第5章-调节意识特定内容的一些灰质小块-概念神经元编码了霍默·辛普森和詹妮弗·安妮丝顿-两个皮层半球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意识-意识能够永久地消失,留下一具僵尸-第6章-脑中的僵尸行动者-社会无意识-无意识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的探索意味着什么-第7章-自由的强立场与实用立场的细微差别-经典物理学与决定论:钟表装置的宇宙-钟表装置宇宙的终结-心智针对一个量子事件而实现另一个量子事件的自由是有限的-作为对行动的事后想法的意志-自主性,或这个有意识的意志体验-评估这个处境-第8章-狗,或者意识是出自脑吗-意识内在于复杂性-意识与信息理论-整合信息理论-泛心论与德日进-第9章-严重受损患者的意识测量仪-运用光遗传学追踪意识的踪迹-来到新视域-第10章-二元论、灵魂和科学-宗教、理性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自然神论,或作为神圣缔造者的上帝-有神论,或作为介入者的上帝-启示和经文有帮助吗-我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将我的旗帜钉在桅杆上-意识与脑:注释-意识与脑:译后记+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赞誉-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一-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二-开场白-第1章 伽利略之梦-第一部分 证据:自然实验-第2章 导论-第3章 大脑-第4章 小脑-第5章 两位盲人画家-第6章 闭锁的脑-第7章 失去记忆的意识-第8章 分裂的脑-第9章 矛盾的脑-第10章 着魔的脑-第11章 睡着的脑-第二部分 理论:思想实验-第12章 导论-第13章 伽利略与光电二极管-第14章 各种各样的信息-第15章 伽利略与相机-第16章 整合信息:多与一-第17章 伽利略与蝙蝠-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构黑暗-第19章 黑暗的意义:建构黑暗-第20章 亮光宫殿-第21章 感受质花园-第三部分 意蕴:意识的宇宙-第22章 导语-第23章 夜幕降临之一:死亡-第24章 夜幕降临之二:痴呆症-第25章 夜幕降临之三:忧伤-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识的减弱-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识的进化-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识的发展-第29章 白昼之一:探索意识-第30章 白昼之二:想象意识-第31章 白昼之三:发展意识-收场白-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后三个梦-结束语-第33章 研究问题-意识本能-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早期探索:成功与失败-笛卡儿登场:身心分离+第2章 经验主义哲学的黎明-白板、人类经验与神经科学的开端-科学的一小步-灵魂是国王,而非总管-洛克的崛起-准备迎接现代观念-我是谁,自我是什么-德国人与潜意识心智-弗洛伊德和他对机械主义的颠覆-达尔文向所有人发起的挑战-第3章 现代思想的诞生-加拿大人的反抗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崛起-美国人的认知革命-在梵蒂冈寻找答案-现代哲学家的一次尝试-克里克向现代科学发出的信号+第4章 模块化的脑-模块缺失却照旧工作的大脑-向更大的脑进化吗-模块化大脑的优势-模块化的诞生-模块化连接-动物脑与人类脑的差别-寻找意识+第5章 层级化的脑-复合体的结构-稳健、复杂与脆弱-通用设计策略-层级化结构中的神经科学-会进化的层级系统-规则产生自由-大脑的无数种工作方式-从染色体到意识-控制你自己+第6章 受到损伤却有意识的脑-拜访医院-无意识的僵尸-有意识的静物-皮层下的情绪引擎-意识中的感受-皮层增强意识-意识的普遍性+第7章 互补的概念:来自物理学的礼物-物理学的起点与决定论-量子力学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观点-互补原理的诞生+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量子力学使人头疼-断面与生命起源-符号中的生命:冯·诺伊曼的引导-符号的物理学:帕蒂按下了起始键-基因编码真的是一种代码-符号闭环:吃尾巴的蛇-投降与停战-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第9章 汩汩溪流与个人意识-两个意识不同的有意识的半球-意识就像小气泡-气泡的背景-钟楼里的蝙蝠-如果只有右半球会怎样-感受变了还是记忆错了-我感故我在-气泡是有序还是混乱的-一个著名的控制层级故障案例-进化使意识变得丰富+第10章 意识是一种本能-反直觉的大脑设计原则-最终的观点-“意识本能”致谢+意识的解释-导读暨推荐序(Ⅰ)-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识——从笛卡儿到丹尼特-前言-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2.大脑里的恶作剧分子-3.聚会游戏:“心理分析”-4.预览-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第2章 解释意识-2.意识的神秘-3.心智素材的魅力-4.为什么二元论失势-5.挑战-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3.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经验-4.感受-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2.第三人称视角-3.异现象学的方法[3]-4.虚构世界和异现象学世界-5.人类学家的谨慎魅力-6.发现某个人实际上在说什么-7.沙克的心智意象-8.异现象学的中立性-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2.引入多重草稿模型-3.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式修改-4.意识剧场再访-5.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动中-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第6章 时间与经验-1.飞逝的瞬间与跳兔-2.大脑如何表征时间-3.利贝特论“回指”-4.利贝特论对意向的意识的主观延迟-6.遗留问题-第7章 意识的演化-2.早期岁月-3.脑里的演化、鲍德温效应-4.人脑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5.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6.第三种演化过程:弥母与文化演化[15]-7.意识的诸多弥母:虚拟机器将要安装-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1]-2.官僚体制vs群魔混战-3.当词语想让自己被说出来时-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2.以简短概要定位-3.然后发生了什么-4.乔伊斯机器的力量-5.但这是意识理论吗-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第10章 展示与讲述-2.词语、图画和思想-3.报告和表达-4.僵尸、升级僵尸和用户幻觉-5.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2.盲视:局部的僵尸状态-3.藏针游戏:一种提升意识的练习-4.修复的视觉:除了信息之外,还遗失了什么-5.“填充”vs找出-6.忽视:认知欲望的病理丧失-7.虚拟呈现-8.眼见为实:与奥托的一次对话-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2.为什么会有颜色-3.体验我们的经验-4.哲学的一种胡思乱想:颠倒的感质-5.“副现象的”感质-6.回到我的摇椅-第13章 自我的实在-2.一个客户有多少个自我-3.存在不能承受之轻-第14章 想象意识-2.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3.心智化和物质化-附录A 给哲学家-附录B 给科学家

在梵蒂冈寻找答案

2024年12月26日 字数:4189 来源:意识本能 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 提供人:It8933......

就在米勒将“意识”一词束之高阁时,教皇科学院将意识问题推上前台,并在1964年举办了一个以意识为主题的学习周。教皇科学院的前身是猞猁学院,由18岁的罗马王子、博物学家费德里科·塞西(Federico Cesi)于1603年创办,塞西的叔叔是一位人脉很广的红衣主教。他创立学院的初衷是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理解自然科学。作为其目标的象征,他选择视觉敏锐的猞猁为学院的标志。1610年,伽利略被任命为院长。

对这样一项伟业来说,那并不是一个好时代。塞西于45岁时英年早逝,猞猁学院也就此关闭。直到1847年,教皇庇护九世重新启动了学院,并将之命名为“新猞猁教皇学院”。1870年,随着意大利统一并脱离梵蒂冈,新猞猁学院一分为二:归属意大利的皇家国立林西科学院,以及坐落在梵蒂冈城、后来由教皇庇护十一世于1936年重建的教皇科学院。科学院尽管由教皇创立且定址梵蒂冈城,对研究活动却无任何限制。它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组成,宗旨为“推动数学、物理学、自然科学及相关认识论问题研究的发展”。1964年9月,教皇科学院就“脑与意识体验”主题举办学习周,领头人是著名医生兼生理学家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

埃克尔斯是澳大利亚人。在医学院求学期间,他不仅是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也是一名撑竿跳运动员。他在动物学课上阅读了《物种起源》,在其启发下,他开始阅读古典和当代关于心脑问题的哲学著作9。但是,医学院的课程未能为他解答心智和身体如何互动的问题,因此,他立志成为一名神经科学家10。他同时还立志赢得牛津大学的罗德奖学金,并与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查尔斯·谢灵顿(Charles Sherrington)共事。他成功了。1925年,他动身前往远在半个地球之外的英格兰。

埃克尔斯开始研究突触位置的神经传导方式。起初,他认为突触传导依靠电信号。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后者鼓励他对自己的假设开展严格的论证。波普尔主张,一个假设是否坚实,取决于其在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是否依旧无法被证伪,而不是由那些看似正面的证据决定的。在一番坚持不懈的验证之后,埃克尔斯转变了观点,认为突触传导依赖化学信号。他的老友亨利·戴尔爵士(Sir Henry Dale)如此评论埃克尔斯的观点转变:“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扫罗,他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突然之间光明普照,眼中的鳞片随之脱落。”11在其后的10年间,埃克尔斯阐明了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的兴奋与抑制机制,转而开始研究丘脑、海马和小脑。在教皇科学院组织的学习会议召开的前一年,埃克尔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早几年,他因同一项研究受封为爵士。他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在认识他的人眼中,他是一位绝顶聪明、精力充沛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因家庭原因信仰天主教,并且是一位公开的二元论者。实用主义学者威廉·詹姆斯或许能够预料,他所信仰的理论正是行为的法则,终其一生,他都在探寻心智控制身体的机制。

1951年,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关于大脑—心智问题的一些假设》(Hypotheses Relating to the Brain-Mind Problem)中,埃克尔斯称“许多科学研究者发现,对心智和脑的科学研究来说,二元论和交互作用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前提假设。此类研究引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科学理论能够用来解释迄今难解的大脑—心智联系?12”他进而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所有知觉体验都是特定模式的神经元激活的产物,产生记忆的原因是突触效率的增加,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他还认为体验和记忆“无法被纳入物质—能量体系”。相反,他提出激活的皮层具有“一种区别于任何物体介质的感觉”,且“心智与脑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对后者施加时空影响,并通过激活大脑皮层的这一独特功能发挥效果”。哇!这简直是被漂亮话包装过的巫术。他用激活的大脑皮层中的某种神秘感觉取代了笛卡儿的松果体。没错,在笛卡儿时代的200年后,埃克尔斯继承了他的二元论传统,即便他每周花费60个小时研究并记录神经元活动,他依旧走上了决定论的老路。这实在让人想不通。

在组织学习周期间,埃克尔斯的职责之一为选择参会人并将讨论结集成册,其成果便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脑与意识体验》(Brain and Conscious Experience)。埃克尔斯唯一可被指摘的地方是他出于偏心邀请了太多生理学家,不过好在这些生理学家全都身兼数职。他成功地召集了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从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心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心理学、神经外科学、化学、通信领域、控制学、生物物理学到动物行为学。出于其研究物理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目标,皇家科学院只给出了唯一一条限制:不许哲学家参会。埃克尔斯对此颇为不满,但一位书评人依旧将部分与会人员形容为“毫无秩序可言的业余哲学家”。这位书评人进一步总结称:“作为一本探讨皮层研究进展的单册,《脑与意识体验》很大可能有失公允。”13

会议前,教皇科学院在面向参会者发布的简介中将意识形容为“有关知觉能力、知觉觉察的心理生理学概念,以及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能力”。我的导师、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在返回加州理工学院时这样对我说:“教皇说了,‘脑属于你们,心智属于我们’。”报告被大致分为三类,主题分别为意识的三个组成部分:知觉、行为和意志。

参会的动物学家威廉·索普(William Thorpe)对此进行了扩展讨论:

意识一词尽管暗藏无数含义,但我认为,它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一,对感觉的内在觉察——或可称为“拥有内在知觉”。其二,对自我及自身存在的觉察。其三,意识概念包含统一概念;也就是说,它含糊其词地表明组成一个人的意识的所有印象、想法和感觉融合为一个整体14

在讨论与意识体验相关的皮层活动时,埃克尔斯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特定时空模式如何引发特定的感觉体验?”15这个问题在当时未能得到解答,至今仍是如此。

当我在书中读到罗杰·斯佩里关于我们当时刚起步的裂脑研究时,不禁因其冲击性而笑出声来。在他所写的总结部分,斯佩里称:“我们目前观察到的一切证据均表明,手术使得这些人获得了两个彼此分离的心智,也就是说,两个独立的意识领域。”16其后引发的热烈讨论表明我们的发现是多么吸引人,也证明斯佩里的报告十分精彩。他向教廷和同行们宣告,只需手术刀一划,就能将心智一分为二。

当时,斯佩里也正在经历观念的转变,部分原因是裂脑研究,他也在调整自己对脑功能问题的基本立场。他告别了当时所谓的唯物主义和还原论,并称自己为“唯心主义者”。当年早些时候,他在准备一场关于大脑进化的非技术性演讲时,为自己得出的结论而感到震惊:“基于逻辑,涌现的心智功能定能向下控制脑活动中的电生理事件。”17在那个年代,心智状态影响大脑状态的观点在神经科学领域无异于歪理邪说,而且直至今日,在相当程度上依旧如此。后来我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于2009年在爱丁堡举办的吉福德讲座上重提了这一观点,即心智过程可能存在向下的影响,同时我也再次发现,各个领域的决定论者都对此表示不太接受。行为主义和唯物主义共同的核心假设即为大脑中的客观物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完整的刺激-反应网络:它不接受、也不需要任何来自意识或心智力量的输入。你手中的这本书就是一次新鲜的尝试,试图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在梵蒂冈学习周会议上,斯佩里温和地表达了自己日益坚定的唯心主义立场,仅在报告结尾处提到“意识可能具有实际的操作性意义,即它不仅是一个隐喻,一个副产品或副现象,抑或是客观过程的形而上学对应物”18。在另一个时间他将此解释为“一个认为意识可能存在部分操作性和因果性用处的观点”19

出于唯物主义观点,埃克尔斯承认“我有充分理由可以说,身为神经生理学者,我们对神经系统运作原理的研究无法解答意识问题”20。他也承认“当然我不相信这种说法,但同时我也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回应它”21。他依旧坚持自己的二元论立场。

在学习周的最后一天,会议的主持工作交给了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汉斯-卢卡斯·托伊伯(Hans-Lukas Teuber)。他是出了名的擅长为学术会议带来“完美落幕”的人,常用一套复杂的抖眉毛动作将气氛推向高潮22。他列举了与会者一致同意的观点和依旧存在的争论,并指出了现有知识体系中的欠缺,对领域的当前状态进行了精炼的总结——这也只有他能做到。其他人都表示,他们已经对感觉和视觉的皮层加工机制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如果对运动、记忆和觉察的了解也能达到同等水平(当时还未能达到),这对他们理解意识体验来说将是一个长足进步。托伊伯用一段话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之情:“每当我们试图解释意识依赖的系统或机制时,肉眼可见的意见分歧就诞生了。我们甚至没有把握如何才能确定意识的存在意义。”23

托伊伯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在早年也对我进行过指导。我还记得,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曾来圣巴巴拉访问。我和妻子在米申坎宁的家中为他举办了接风宴,他对我眨眼示意想和我单独谈一谈。我们走进卧室后,托伊伯立刻从手提箱中取出了一份文稿,正是我近期向《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ia)杂志投的一篇论文。他手拿红笔,开始对文章进行批改。我惊得目瞪口呆,但也为他的关心而深怀感激。修改完毕,他一跃起身,并说道:“我们回去参加派对吧!”我当时一定是说了什么让他中意的话,因为他后来邀请我加入新近成立的国际神经心理学论坛,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组织,每年都会在全球不同的城市举办会议,我享受了几十年的盛会。

当然,梵蒂冈会议并没有解决心身难题。即便如此,大家在会上分享的观点在生物学和哲学领域也引发了一系列争吵和辩论,直到今日仍未停歇。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是那几套老说辞,在这当中,埃克尔斯对笛卡儿的二元论观点深信不疑,认为心智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尽管他未能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实验证据。更多人则倾向唯物主义学说,认为心智或者说意识产自物质,但依旧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

对斯佩里来说,梵蒂冈会议是一个转折点,心智状态可能影响大脑状态的假说及其推论成为其学术热情所在。与会人员当中的神经病学家、海德堡大学的汉斯·谢弗(Hans Schaefer)也认同这一理论,因为他相信心理分析是可行的。进化理论使得有关意识的唯物主义理论分为两派:涌现论和泛心论。前者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物质达到一定复杂程度或组织程度后涌现的性质。斯佩里主要偏向这一流派。后者,也就是泛心论,则假设一切物质皆有主观意识——尽管可能类型不同,从而彻底舍弃了物质如何产生意识的问题。它的核心观点在于,不需要用涌现和复杂度的概念来解释意识。意识是一切事物的固有属性,从岩石到蚂蚁再到我们人类均是如此。

会议结束回国后,斯佩里进一步打磨了自己的假说。第二年,他回到母校芝加哥大学作报告,并在那里公开表明了唯心主义立场。“我将把自己摆在对立面,与约占0.1%的唯心主义少数派站在一起,支持这样一个大脑模型假设,大体承认意识与心智力量在控制链中的重要作用。”24他如此分析道:“首先,我们主张意识或心智现象是动态的、涌现的,是运作中的活体大脑的模式(或说结构)性质——这一观点被广为接受,包括部分思想最强硬的脑研究者。其次,我们将这一观点推至关键的一步,主张脑中以及宇宙中其他地方的这些涌现的模式性质具有因果控制的能力。这就是对意识这一千古难题的解答。”斯佩里将意识体验解读为大脑活动的一种非还原论的(无法被分解)、动态的(随神经活动变化)和涌现的(大于意识产生过程的总和)性质,并提出它无法脱离脑而存在。他否定了任何形式的二元论,并强调:“该术语(心智力量)适于描述主观体验现象,但不暗指任何独立于脑机制的无实体、超自然的力量。这里所说的心智力量与脑结构及其功能组织密不可分。”25大脑中不存在神仙鬼怪。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斯佩里的观点获得了少数人支持,并为声势日益浩大的反行为主义情绪推波助澜。心理意向、想法和内在感受被重新摆到桌面,甚至能被用来解释现象的成因。一场延续至今的“认知革命”开始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