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意识本能 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 提供人:It8933......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

在寻求对物质更精准的理解的道路上,物理学家遭遇了互补原理,即所有物质都能同时以两种状态存在。接受这种二元论概念不仅能拓宽物理学边界,它还要求我们发展新思想来理解自然世界,超越我们从过往对自然现象的亲身体验中获取的想象力。如今,研究心脑二元论的学者也需要拓宽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我们需要有人能跳出前人在过去2500年间制定出来的、塞满了人类知觉与传统智慧的陈旧框架。我们需要有人能跟上现代物理学的兴衰浪潮,正是后者发觉了互补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有人能认识到,过去几千年的努力其实已经被哲学家浪费在了错误的方向,企图在高度进化的人类大脑中寻找答案。我们需要像霍华德·帕蒂(Howard Pattee)这样的人,他是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者,后来在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开启了一段硕果累累的学术生涯,并且投入了理论生物学的怀抱。帕蒂热衷于观察人类思想,他觉得哲学家解决心脑分离问题的切入点似乎选在了进化论错误的一端1。通过毕生的研究,帕蒂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二元论是所有具有进化能力的实体所必需且固有的属性。

帕蒂并不在意物质脑与非物质心智之间的鸿沟。他挖掘得更深。问题的根源即最原始的鸿沟早在大脑出现之前就已存在。无生命物质与有生命物质之间的鸿沟是一切鸿沟之母。这一基本问题从生命诞生于地球之时就已出现。

The Consciousness Instinct

我们不应当只着眼于物理的脑与灵性的心智之间的鸿沟。我们必须理解,构成无生命物体的物质聚合体与构成有生命物体的物质聚合体之间到底有何区别。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鸿沟是心脑鸿沟的根源,为解决心脑问题提供了框架。

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帕蒂的观点,它为我们带来了一条重要的警示:我们若想理解意识这一完全由生物系统进化而来的概念,就必须首先理解生物系统为何有生命、为何能进化。到底是什么将事物划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有生命,另一个没有?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思考过“生命从物质中来”这个问题,但几秒钟后就会发现这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很快把它抛在脑后,开始处理眼前的事务。帕蒂不是大多数人。他在还是一个青少年时就迷上了生命起源问题,那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在寄宿学校初次涉足科学领域。他的校长兼科学老师保罗·卢瑟·卡尔·格罗斯博士(Paul Luther Karl Gross)给他一本书让他在暑期阅读。这可不是普通的暑期消遣。那本书是伟大的数学家、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所著的《科学规范》(The Grammer of Science)(于1892年首次出版)。

帕蒂当时很困惑,为什么校长要给他一本看上去过时的科学读物,它问世时甚至还没有量子理论。但是,在“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关系”一章里,帕蒂发现了一个促使他思考数十年的问题:“如果生命与无生命物质从概念上都能用无机元素的运动来描述,我们是否有可能将二者区别开来?”2帕蒂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逻辑,但他也明白用同样的法则来解释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做法并不够好。事实上,这根本不构成解释。这个故事还有更多层面。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