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规范强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人类的价值 作者:罗伯特·博伊德 提供人:It8933......

“边缘之外”(Beyond the Fringe)喜剧团队创作了这样一个滑稽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彼得·库克(Peter Cook)所扮演的英国皇家空军指挥官劝说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所扮演的狂热的爱国者珀金斯(Perkins)执行自杀式攻击:“珀金斯,我们现在应该豁出去。这会改变这场战争的基调。”珀金斯接受了这项任务,并在登上飞机前说:“长官,再见!还是应该说,回头见?”毫无疑问,他得到的回答是“不,我们不会再见了,珀金斯”。

这些意味着,在大多数社会中,大部分围绕规范所进行的沟通都会涉及某些个体对另一些个体的操控,但博伊德所描述的澳大利亚扬德鲁万塔人在制作渔网和处理大柄苹时所进行的规范沟通,并未体现出这种操控性。在这些例子中,群体成员因为拥有共同的利益,所以会诚实地进行信息传递。很难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扬德鲁万塔人通过扭曲处理大柄苹的信息来获得收益。

但是,因为拥有共同利益而诚实地传递信息,这种情况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人类学家如果把这种非常态视为常态,就会低估自然选择所赋予的认知机制的复杂性。如果认为史前时期的进化对人类的要求很简单,也就是说人类只需盲目模仿所在的狩猎群体中的长者所告之的需要模仿的事情即可,那么自然会推断出,这正是今人在面对操控者时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所在。如果认为史前时期已存在大量这样的操控者,而我们的祖先也已学会如何和这类人打交道,那么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为何当下的人们依然容易被操控者欺骗。

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我将对神话和民间传说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出:对于群体间的信息传递而言,那些试图以隐瞒真相来获益的群体会对信息传递过程进行操控,而不会进行忠实的传递。已有许多学者对神话和传说中常见的情节进行过分析,比如著名作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49)(11)和克里斯托夫·布克尔(Christopher Booker,2006)。他们通过各自深刻的文学洞察力,对许多神话和后神话的情节进行了分析,并发现它们拥有共同的结构。

然而,他们对这种共同的结构所做出的心理学解释是完全不合情理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荣格的原型概念(Jungian Archetypes)(12)。不过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更令人信服的假设来对这种共同的结构做出解释,从而说明为何这些情节会如此雷同,而且这种假设与博伊德及其同事们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博伊德所提供的心理学解释要比荣格的好:情节所涉及的背景可以无限延伸,但情节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有所选择。虽然这些情节在结构上大体相似,但真正重要的是细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些情节中,细节被赋予的任务不是强化“应该遵循某种规范”之类的一般信息,而是要帮助受众应对规范冲突所带来的挑战,从而让人们明白在何种情况下应该遵守何种规范。换句话说,这些情节反映出: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并不清楚自己应该遵循何种规范,而这些情节帮助他或她(在大部分神话中是他)明白该怎么做。

在这里列举几例。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情节所传达出的信息都不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情节只是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规范的强化。

1. “打败怪物”之类的故事情节。无论是约瑟夫·坎贝尔,还是克里斯托夫·布克尔,都认为这是最基本的故事情节,通常会被描述为英雄找到了某种制胜怪物的方法,而非依赖超自然力量。这类情节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人们应该坚守,不能退缩”,如果是为了强调“为了保卫群体而勇敢战斗”这种规范的话,那么人们会很容易联想到上述信息。实际上,这类情节是在说,人们需要通过努力思考找到击败强大对手的最佳方法。

2. 许多戏剧和文学作品都会设定一个厉害的权威人物,但其地位早晚会被英雄人物取代。

3. 在那些关于“禁令”,比如不要打开房门,不要吃某种水果之类的故事中,总会出现“英雄对禁令的无视”之类的情节。这虽会带来危险,却不会导致灾难。如果是为了强化社会规范,那么无视禁令必然会导致灾难。实际上,这些和“禁令”有关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禁令,以及如何破除它。

4. 直到近期,应该说直到19世纪之前,戏剧和文学故事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女性人物进行欺骗”之类的情节。欺骗是人物施展权力的重要特征之一,但鲜有女性会这么做,除了希腊神话中的皇后和女神。显然,如果是为了强化社会规范,就不应该强调社会权威人物所具有的欺骗性。

总之,情节并不只是用来强化某种社会规范的,更重要的是为个体提供思考机会:在各种困境中该如何运用规范。情节中往往会对相关规范进行清晰的描述,以此与其他冲突性规范进行对比,或与该规范的其他运用方式进行比较。规范沟通要求沟通者都具有强大的社会认知能力,因为沟通过程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

在此,我需要总结一下上述围绕规范沟通所做的讨论,以便回应博伊德在演讲中提到的“文化沟通”观点。文化传播是策略性行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会试图操控信息接收者,虽然并不总能获得成功。有时候,传递者与接收者是拥有共同利益的,比如大部分狩猎技术的传授者与接收者。然而,狩猎技术的传承并不是文化传播的典型实例。与狩猎技术的传承完全不同,围绕规范所展开的争论涉及更多的利益冲突,沟通者很少有利益一致的时候。在人类的文化史上,这类现象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时期。事实上,如果认为文化操控是现代社会独有的现象,那么将无法理解文化战争为何会如此令人头痛。

如果把这种沟通看作一种复杂的、具有操控性的活动,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在可以借助集体智慧的情况下,个体智力依然会变得如此之高。个体只需拥有普通的智力便能在自然环境中行动自如,因为文化会帮助人们完成大部分工作。但是,要想在社会环境中如鱼得水,就不能只依赖与他人的合作,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以使自己变得足够聪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