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模仿并没有那么盲目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人类的价值 作者:罗伯特·博伊德 提供人:It8933......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在假设模仿是盲目的。社会学习者观察长辈中某些个体的行为,然后计算出某种行为的支持者和不支持者分别有多少。换言之,社会学习者并不关心学习对象的个人特征,比如年龄、性别、声望,以及是否诚实,是否善于操控,等等。我做出这样的假设是为了让事情看上去简单些,但是从切身经验来看,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36]社会学习者会根据相关线索判定谁是最佳学习对象。确定榜样,意味着个体认定某些线索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无须理解榜样为何要那样做。现在来看看下面两个例子。[37]

假设年轻的学习者可以观察到长者的成功。一位年轻女性在学习如何采集果实时会留意哪位女性带回来的根茎最多,谁的劳累程度最低,谁的速度最快,谁是其他妇女最羡慕的对象,等等。这样一来,模仿成功者的倾向就会被这些与采集果实相关的特性得以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即便模仿者并不清楚背后的因果关系。在可比较的特性范围较狭窄时,这一点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你观察到姑姑善于挖掘根茎,注意到她的挖掘工具又细又长,且由较硬的木头制成。于是,你模仿她的行为,开始利用这三个特性,即便只有工具的长度真正与成功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度和效率之间的关联性有了越来越多的可信数据做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非随机的模仿就会变成优秀的策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助个体排除不相关的特性,比如手柄上的装饰等,而且这种理解并不需要特别精准。复制不相关的特性,比如厚度或者装饰,将让这一过程变得杂乱。

社会学习者还必须避免受到学习对象的欺骗。许多特性都具有欺骗性。一个男人如果每天都在用弓箭射猴子,很有可能觉得弓箭比吹箭筒更好用。人类的社会学习心理机制很有可能是由自然选择缔造的,所以才会关注这些“能增进可信度的行为展示”。[38]

请注意,这些关于社会学习心理机制的分析是建立在进化推理基础之上的。人们应该向那些德高望重、言行一致之人学习,因为这样的行为曾为他们带来了收益。在过去十年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的假设与其他类似推理所得出的论断是正确的。[39]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