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偏好反转:评论

2020年7月16日  来源:赢家的诅咒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评论

表面上看,这些(显示偏好反转的)数据确实不符合偏好理论,这对于经济学里研究的优先级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这种不一致性不只是单纯地由于不可传递性或随机的可传递性。它显示出在最简单的人类选择背后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最优化原则,同时也显示出,市场行为背后的人类选择行为,其一致性的根源,可能与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则完全不同。[葛瑞勒及普拉特(Grether and Plott, 1979, p. 623)]

在过去二十年内,无数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偏好反转现象,但是它的原因直到最近才被揭示出来。显然,偏好反转不能单单归因于不可传递性或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独立性公理。它们看来比较像是主要受到选择与定价之间的不一致所影响,而这种不一致则是由度量尺度的兼容性诱发的。有几个新的实验开始支持这个解释,同时在时间偏好领域也发现了新模式的反转。偏好反转在经济学及决策理论上有何意义?这个现象或是这一类现象,挑战了传统的假设,传统假设认为决策者有固定的偏好次序,任何可靠的诱导程序都可以精确地获得这个次序。今天,如果选项A的定价高于选项B,我们在直接比较时就不能假设对选项A的偏好永远高于B。证据显示,不同的诱导方法会改变选项因素的权重,从而产生不同的排序。

这些发现与标准的经济选择模型形成了对比,标准模型的建立是假设在有完全信息的情形下,人类的行为就像是可以查阅的偏好档案一样,会根据相应情形做出回应:选择最偏好的品项,支付该品项的价值并取得它,如果有人出价高于其价值就出售它,依此类推。程序不变性原则在两种条件下可能会成立。第一,人们有预设的偏好。如果你偏好足球甚于歌剧,那么无论你是在活动的选择上,或是门票的购买上,这个偏好都会出现。然而,即使人们没有默认的偏好,程序不变性也可能成立。我们无法立即知道7×(8 + 9)等于多少,但是我们有一套算术方法计算它,无论我们在加法之前先算乘法,或是加法之后再算乘法,都会得到相同的答案。本章所提到的实验结果显示出上述两个条件都不成立。第一,人们不是对所有的状况都有一套预先确定的偏好。其实,偏好是在做选择或判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第二,做选择或判断时的情境及程序,会影响因而产生的偏好反应。实际上,这意味着行为可能会因情况而不同(虽然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些情况是相同的)。例如,如果不同的拍卖程序(在理论上是相等的)本身影响到出价行为,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拍卖结果。

著名的三位棒球裁判之间的交换例子,可能可以启发我们讨论偏好的意义以及价值的地位。第一位裁判说:“我看到什么,就说它们是什么。”第二位说:“它们是什么,我就说什么。”第三位说:“在我做决定之前,它们什么都不是。”类似地,关于价值的本质我们能说出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价值是存在的,就像人的体温一样,人们能感受到并且可以尽其所能说出来,可能有误差(我看到什么,就说它们是什么)。第二,人们明确地知道他们的价值及偏好,就像他们知道乘法口诀一样(它们是什么,我就说什么)。第三,价值或偏好是在诱导的过程中一并建立起来的(在我做决定之前,它们什么都不是)。在这一章中所回顾的研究,最接近第三种看法:偏好是依赖不同情境逐步建构起来的。

本文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合著

[1]请见特沃斯基、撒塔斯和斯洛维克的论文(Tversky, Sattath, and Slovic,1988)。关于这两个高速公路安全计划的例子即出自这篇论文。

[2]我们假设以金钱衡量的结果X > Y,则意味着X > Y,也就是,我们偏好较多的金钱甚于较少的金钱。

[3]这是标准的偏好反转模型。另一个可能的偏好反转模型,即选择L但给H较高的定价,则是很少见到的。我们使用偏好反转这个词,指的是这个标准的模型。

[4]大体上说,独立性公理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你偏好A甚于B,那么在相同概率p下,你应该偏好可以赢得A甚于赢得B。虽然该公理在抽象概念上很吸引人,且在一些很明显的应用上受到遵守,但是还是有许多做决策的情况,是违反这项公理的。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