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这一背景,比拉里克等三位英国研究人员开始解决关于国际象棋棋手的相互冲突的结果。智商更高的话(也就是说,智力测验的分数更高),会不会帮助人们提高国际象棋的棋艺?研究人员计划开展一项研究,同时着重考虑智商和训练时间。较早的研究只观察了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并没有将两个因素同时加以考虑。
比拉里克和他的同事开始尽可能多地了解那57位年轻的国际象棋棋手。研究人员测量了棋手们方方面面的智力,不仅包括他们的智商和空间智力,还包括他们的记忆力、语言智力和处理速度。另外,研究人员会询问这些孩子,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下棋、累计花了多长时间来练习。研究人员还要求孩子们每天都写练习日志,持续约半年时间,在日志中记下每天练习的时间。
这项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大部分的这种“练习”时间,实际上是他们与俱乐部的其他棋手进行对抗,而不是单独练习,而且,研究人员并未区分这两种类型的练习。尽管如此,测量的结果依然合理地估计了每个孩子付出多大的努力来提高他的棋艺。
最后,研究人员还采用两种方法来评估孩子们的棋艺水平,一是给孩子们发放一些国际象棋的问题,要求他们解答,二是简单地向孩子们出示一些正在进行中的棋局,要他们从记忆中重新构建棋盘上的子力位置。少数一些孩子经常参与比赛,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还考虑了他们的等级分。
当研究人员分析获得的所有数据时,得出的结果和其他研究人员已见证过的结果相类似。孩子们已进行的国际象棋练习,是解释他们棋艺高低的最大因素:练习得越多,他们在棋艺的各项测量指标上的得分也越高,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智商因素在影响他们的棋艺方面虽然作用较小,但依然显著:智商越高,棋艺也越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令人惊讶的是,视觉空间方面的智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记忆力和处理速度则重要得多。观察所有这些证据,研究人员推断,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中,尽管天生智力(或者说智商)依然在棋艺上发挥着作用,但练习是关键的因素。
不过,当研究人员只观察这群孩子中的“精英”棋手时,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些“精英”棋手包括23个孩子,全都是男孩,他们经常参加当地的、全国的、有时甚至是国际级别的比赛。他们的国际象棋平均等级分为1603分,最高的为1835分,最低的为1390分。简单讲,这些孩子已经十分擅长国际象棋了。对于参加国际象棋比赛的任何一位棋手来讲,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平均等级分约为1500分,意味着在这群“精英”棋手之中,大多数孩子都高于那一平均水平,甚至是最差的棋手,也可以不太费力地“将死”一名具有一定棋力的成年棋手。
在这23个孩子中,练习的量依然是决定他们棋艺的重要因素,但智力并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尽管这群精英棋手的平均智商高于57名棋手的平均智商,但总体来讲,他们之中智商稍低一些的人的棋艺,反而比其中智商稍高一些的人更高超一些。
信息量太大了吧?暂时歇一歇,消化一下刚刚的那些信息:在这群年幼的、棋艺高超的国际象棋棋手之中,智商更高的棋手不但不再有优势,反而似乎还稍稍不利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其原因在于,智商较低的精英棋手往往练习得更多一些,这使得他们的棋艺得到了精进,从而比同是精英棋手的智商稍高一些的人棋艺略高一些。
这项研究十分有助于解释早期的研究之间的相互冲突,那些研究发现,在年幼棋手之间,智商的高低与棋艺的高低相关联,但在已成年的参加比赛的棋手,以及大师和特级大师之间,则不是这种情况。这一解释对我们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适用于国际象棋棋手棋艺的精进,而且适用于任何一项技能的发展与提高。
当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国际象棋时,他们的智商(也就是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在他们可以多快地学习下棋并达到一定的棋力方面发挥着作用。智力测验分数较高的孩子,通常觉得更容易学会和记住国际象棋的规则,并构思和执行相应的战术;所有这些,使得他们在学下棋的早期阶段占据了优势,那时,他们可以把抽象思维直接应用到棋盘之上。这类学习,与学校中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差别,而比奈研发智力测验,最初针对的测验对象也是在校学生。
但我们知道,随着孩子(或成年人)学习下国际象棋,他们也创建了一系列的心理表征(基本上是一些心理捷径),使得他们既能很好地记住棋盘上的棋子,又能快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棋局中的合适招法上。这些优质的心理表征,很可能使他们能够更加迅速而有效地下棋。如今,当他们看到某一特定的棋局时,不用再去仔细地思考采取怎样的攻势,或者去思考可以怎样攻击对方了;相反,他们识别了一种模式,知道哪些招法最有力,而对方的应招可能是什么。不久之后,他们就不得不运用短时记忆和分析技能来想象,如果他们下这步棋,则对手下那步棋,诸如此类,棋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还会努力记住棋盘上所有棋子的位置。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某个特定的局部将会怎样发展下去,并运用逻辑思考能力来处理自己的心理表征,而不只是处理棋盘上单个的棋子。
有了足够的单独练习,棋手们在下棋时的心理表征就变得十分有益和强大,以至于区分两位棋手的最重要因素不再是他们的智商(包括他们的视觉空间能力,或者甚至是记忆力或处理速度),而是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以及他们可以多么有效地运用这些表征。由于这些心理表征是专门为分析棋局形势以及想出最佳招法而创建的,因此,对下棋而言,心理表征的作用远比简单地运用棋手的记忆力和逻辑,并且将棋盘上的棋子作为单个的、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体来分析,有效得多。
还记得吧,心理表征往往是通过数千个小时对特级大师棋局的研究创建起来的。因此,等到棋手练成了特级大师,或者是一位小有成就的12岁棋手,通过智力测验而测量的能力远远不如他通过练习而创建的心理表征那么重要。我认为,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观察有成就的棋手时,看不到智商与棋艺之间有什么联系。
当然,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在早期似乎确实发挥着作用,而且,一开始学下棋时,智商更高的孩子似乎棋力也更胜一筹。但比拉里克和他的同事发现,在那些参加比赛的孩子中(也就是说,他们经常为参加比赛而专注练习,以至于水平比他们学校的国际象棋俱乐部的成员们更高一些),往往有一种趋势:智商较低的孩子,练习得更刻苦一些。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但可以推测:所有这些精英棋手都致力于学好国际象棋,但在刚开始接触时,智商较高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提高他们的棋艺。另一些人为了努力赶上智商高于他们的同伴,练得更刻苦一些,并且养成了比同伴练得更多的习惯。由于他们如此刻苦地练习,他们的棋艺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那些智商高于他们的同伴了。而智商较高的孩子,最初并没有感受到这种要去努力追赶别人的压力。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一条重要的经验: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1] 2016年3月, 谷歌旗下DeepMind 公司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 对战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并以4 : 1 的总比分获胜。——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