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习惯于赞扬无私的人,而对自私自利者往往颇有微词,觉得自利行为一定会损害别人。那么,所有的自利行为都应该被贬斥吗?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
大海与小海是一对亲兄弟,二人同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成都市上大学,哥哥大海上大二,弟弟小海上大一。星期六中午兄弟二人吃午饭,要了两碗牛肉面,可是非常不巧,有一份是刚煮好的,另一份还在煮,要等一会儿才能好。于是老板就先给二人端上了一碗。大海想:我是哥哥,离家在外,有责任照顾弟弟,所以这碗面应该让弟弟先吃;而弟弟小海则想,我是弟弟,应该对哥哥礼让,这碗面应该让哥哥先吃。兄弟二人推来推去,结果另一碗面还没上来,哥哥大海一气之下走了,小海见自己的一番好意而哥哥不领情,也很生气。结果这顿饭兄弟二人谁都没吃。
兄弟二人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就在于二人太“无私”了。实际上,可能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让自己最好,恰恰也是对方愿意看到的。在经济学上就是说,恰恰是每个人的自利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比如居民希望生活得好一些,企业希望利润高一些,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理性行为。可能你在伦理上还是接受不了只希望自己好的自利行为,总是觉得只有别人好,你心里才舒服一些,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秉承“我为人人,无私奉献”的理念,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得好一些。但是下面的例子可能有助于帮你改变你的认识,故事来自于美国作家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
吉姆和德拉是贫穷且彼此深爱对方的小两口。吉姆有一只祖传的金表,但是穷得没有表链;而德拉有一头令所有女子嫉妒的金色秀发,但一直没有钱去买她心仪已久的一套梳子。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可是,德拉暂时不需要梳子了,因为她卖了秀发为吉姆买回了表链;而吉姆再也不需要表链了,因为他卖了挂表为德拉买了梳子。
这与上文情侣博弈中的非理性结局极其相似,如果不是为了陪小冬,建民不会去四川过年;如果不是为了陪建民,小冬也不会去东北过年。假如二人事先未经过协调而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春节的时候小冬买了两张去东北车票而建民买了两张去四川的车票,那么出现的情形与《麦琪的礼物》中的结局将是何其相似!
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每个读者都会为这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所感动。就像欧-亨利在作品的结尾写道:“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从博弈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却可以得出他们的选择并非理性的结论。如果把这件事视为一场博弈,假设小两口往常过着平淡而心心相印的生活,各得1;如果吉姆把表卖了给德拉买梳子,吉姆得2,德拉得3;如果德拉剪去一头秀发换回表链给吉姆,德拉得2,吉姆得3。但是吉姆卖表买梳和德拉剪发换链同时发生,那么他们一定都非常非常伤心,伤心做了永远难以弥补的蠢事,各得-2。从这个博弈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姆与德拉所选择的“为对方考虑”的策略,恰恰出现了令双方都伤心的结局,而可以设想,假设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稍微地“自私”一点儿,那么出现的结局反而是皆大欢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馈赠礼物也开始讲究要给受礼人惊喜。比如妈妈要过生日了,孝顺的女儿想在妈妈生日那天送给妈妈一个惊喜,于是想破了脑袋买了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可能在妈妈看来是又贵又不实用的。《麦琪的礼物》恰恰告诉我们,惊喜是奢侈品,如果你还不富裕,你很可能享受不起。可供对比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在发送请函的时候,往往会注明希望收到什么礼物,这样,就避免了送礼物的人为了带给接受礼物的人“惊喜”而导致礼物无用的情况。而这正是自利的行为带给双方效益最大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