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困境: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一位因车祸而住院的老大爷,想借此机会敲诈肇事司机,于是就在医院开了许多与车祸创伤无关的营养药品,花了许多不该花的钱。他认为这些钱都应该由肇事司机出。结果交通队查明了事故原因,老大爷承担60%的责任,也就是说,他花的越多,自己承担的也越多。得知这个消息后,老大爷一脸的沮丧:“早知道是这样,我不开这营养药啊,医院的药这么贵!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究其出处,原来却是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口中:“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生活中的人们,谁都希望自己聪明,聪明的人希望自己更加聪明,没有人愿意自己是个傻子。聪明不是坏事,但自以为聪明,总认为自己了不起,往往就会做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来。正如孔子所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武则天时的周兴和来俊臣,二人是著名的酷吏,成千上万的人冤死在他们手下。有一次,周兴被人密告伙同丘神绩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并且定下期限审出结果。来俊臣深知周兴为人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计。一天,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一向对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说:“我最近才发明一种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再玩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烧得通红。然后站起来,把脸一沉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周兴听了惊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好俯首认罪。
⊙旅行者困境
由哈佛大学教授巴罗提出,它通过一个生动的虚拟案例,揭示了如果是人彻底理性、能够算计到十几步甚至几十步的话,那么他推论出的结果,很可能并不符合自己的现实利益。
如果周兴自己不给来俊臣出馊主意,自己或许能躲过一劫,但倒霉就倒霉在他太“聪明”了。由此可见,吃亏的人,常常是自认为自己聪明、然后自恃聪明且不知适可而止的人。对于上述论断,哈佛大学教授巴罗在研究囚徒困境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旅行者困境”模型。两个旅行者从一个以出产细瓷花瓶著称的地方旅行回来,他们都买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时候,发现花瓶被摔坏了,于是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价格大概在###十元的价位浮动,但是不知道两位旅客买的时候的确切价格是多少。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位旅行者在100元以内各自写下自己花瓶的购买价格,如果两人写的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讲的是真话,则如数赔偿;反之则价格写的低者为真话,按写低者的价格赔偿,并奖励其2元,对写高价格者认为是讲假话而罚款2元。
这样就开始了一场博弈。本来,为了获得最大赔偿,双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写100元,获赔100元。但甲却精明地认为如果写99元而乙会写100元,这将得到101元;可是乙却更聪明,他算计到甲会算计他写99元,而准备写98元;可甲更聪明一个层次,算计到乙会写98元而准备写97元……如此重复博弈下去,两人都“彻底理性”地能看透对方十几步甚至上百步的博弈过程,最后落到每个人都写0元。
可能你会想,生活中不会发生如上述例子中的事情,但巴罗教授提出这个案例旨在告诉我们:一方面,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因为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另一方面,它对于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比如我们的古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当然足够理性,甚至可以说是“真理”,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理性”的话,那么每个人得到的都将是“三分真话”,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人们的交际成本。所以,对于纯粹的“理性”,我们也是要辩证地看待的,否则事情的结果会与初衷大相径庭,非但损人,而且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