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永葆青春活力

2017年4月22日  来源:心理控制术 作者: 提供人:我不存在吗

每个人是否都有内在的青春之泉?成功机制能不能使人红颜永驻?失败的机制会不会加快"老化的过程"?

坦率地讲,医学对这些问题还不能作最后的答复。不过,根据我们已知的情况作出一定的结论和解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我相信-是实际可行的。在这一章里,我愿意告诉你们一些我深信不疑的东西,也是一直对我有很大实用价值的东西。

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第一个人--包括科学家在内--对已知的事实常常培养出一种"过份的信任",而事实本身都不一定能保证这种信任是否恰当。从实用的角度考虑,这些"过份的信任"不仅是容许的,甚至是必需的。支配我们现在的行动"和实际表现的",是我们对未来目标的假设,这种假设的目标有时候是看不见的。哥伦布首先要假设他的西面有一片广褒无垠的士地,然后才能去寻找它,否则他就不会启航,即使是出了海,也不知道把航向定为南方、东方、北方还是西方。

科学的研究之所以万能,仅仅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假设充满信心。科学实验不是漫无目的的瞎忙,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科学家必须首先建立一种假设的真理,不是以事实为根据,而是以推论为根据。然后才能知道该做什么实验,该从什么地方搜集事实,来证明或推翻他所假设的真理。

在这最后一章中,我愿和读者分享我的一些信念、假设和哲学,不是作为一个医学博士,而是作为一个人。正如汉斯.西里耶博士所说的,有些"真理"并不适用于医学界,却可能适用于患者。

生命力--永葆青春的秘诀

我相信,人体--包括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一部机器,由无数较小的机制组成,这些机制都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但是,我不相信人是一部机器,只相信人的本质在于使这部机器具有活力;在于占据这部机器,指导它,控制它,用它作为工具。人本身并不是机器,就象电不是它所流经的电线或它所发动的马达一样。我相信人的本质是J.B.莱恩博士所说的"超肉体"之物--他的生命、意识和智慧和本体感。莱恩博士把这统称为"我"。

多年以来,各类科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学家,等等。这一基本能量--不管它是什么--的来源,绝不是我们从摄取的食物中得到的"表面能量",这一点是十分显然的。热的能源并不能说明有些人为什么能在某些方面重大手术后迅速康复,为什么能长期抗拒环境压力,为什么能比别人活得更长。我们称这种人为具有"强壮体魄的人"。

哈德菲尔博士几年前说,"的确,我们从食物和空气中以生理手段能积聚一定的能量。。。。但是,有些杰出的心理学家--特别是治疗人类疾病的临床心理学家--却倾向于认为:能量的来源应视为通过我们而发生作用的冲动,而不是我们自己产生出来的。詹内特所谓的'心理能量'是在神经衰弱的人体内衰退而在健康人体内旺盛的一种力。荣格把'性欲'或'冲动'作为贯穿生命始终的一种力,有时是摄取营养的冲动,有时表现为性本能。这实际上还是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学说。这些观点认为,我们不仅是能量的容器,而且是能量的通道。生命和力不是局限在人体内,而是经过我们身体。人的能力不能由井中的静水来衡量,而是由天上的云层中无穷尽的水源来衡量。。。。到底我们把这种冲动视为宇宙的能量还是视为生命力,到底他和大自然的恩赐有什么关系,还有待其他调查者来回答。"

科学地发现生命力

今天,这种"生命力"已经被蒙特利尔大学的汉斯.西里耶博士一直在研究心理压力问题。通过临床实验和无数的实验室实验和研究,西里耶博士证明了一种基本生命力的存在,他把它称之为"适应能力",人类在整个一生中,每天都必须适应环境压力,就连生活过程本身也构成压力和不断的适应。西里耶博士发现,人体内包括各种防卫机制,以防卫特殊的压力,还有一种总的防卫机制,也防卫非特殊的压力。"压力"包括一切需要调整和适应的东西,例如极度的热和冷,病菌的侵袭,情绪紧张,"生命的损耗"或者"老化过程"。

西里耶博士说,"适应能力是一个新造的词,说明在持续的适应工作中所消耗的能,说明它与食品中吸取的热能有不同的性质,但它只是一个名称,至于它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没有十分准确的概念。将来对这上问题的研究可能会有巨大的成就,因为我们在这里好象已经接触到了老化的基本因素。"

对于我来说,西里耶博士所证明的东西中真正重要的是,人体本身有自己的装备,能自行维持健康,治愈疾病,并成功的对抗成"老化"的那些因素而保持青春。他不仅证明人体能自行治愈,而且在最后分析时也证明这种"治愈"是唯一可能的。药物、外科手术和其他各种疗法主要是在人体的防卫机制失效时把它刺激起来,或者在这种机制亢进时使它缓和下去。"适应能力"本身才能最后克服疾病、治愈创伤,或者战胜其他"造成压力的因素"。

青春的秘诀

这种生命冲动、生命力或者适应能力--无论你把它称为什么--以很多方式表现自己。治愈一道创伤的能量,同时也就是保证我们其他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能量。在这种能量最大时,我们的各个器官的功能也就更强,我们会"感觉良好",伤口愈合得快,对疾病也更有抵抗力,从任何压力下也能较迅速地恢复。我们觉得自己年轻,在生理上也的确显得年轻。这样,我们可以把这种生命力的各种表现互相联系起来,可以推论说:凡是使我们更多地利用这种生命力,凡是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生命机制",并加以充分利用的东西,必将有助我们身体机能的运转。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能够有助于伤口愈合的一切非特殊治疗,都能使我们觉得更年轻。比如说,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疼痛的非特殊治疗,也一定能有助于我们提高视力。这正是当前的医学研究的努力方向,而且这种研究显然是前途无量的。

"青春永驻"的科学研究

在今天的医学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和最有前途的领域,是探索一种"非特殊疗法",能够有助于人保持"平安无事",使人避免疾病或者战胜疾病。这种疗法不同于"特定的"或"局部"、针对这一疾病或那一疾病的疗法。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ACTH与"可的松"两种药物的应用,就是非特殊疗法的例证。它们不仅能治疗单独的病症,而且能使人体内一般防卫机制调动起来,从而克服其他一切病症,包括与"衰老"有关的退化症。在欧洲有五百多名医生现在正用CT来治疗各种疾病。治疗本身很简单,先从屠宰场获得新鲜的、未发达的动物肌肉组织,把"新"而"年轻"的细胞加以提炼,注入病人体内。如果病人肝功能异常,就注入动物的肝细胞;如果是肾脏有问题,就注入动物的肾组织。目前虽然还没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也没有人怀疑它的惊人效果。从理论上说,这些"年轻"的细胞给不正常的人类器官注入了新的生命。

我们是否认为自己衰老

到了某一年龄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期待"老之将至"。

在1951年圣路易斯州召开的国际老年学会会议上,金斯伯格博士提到,传统的观念认为,人一到七十岁左右就开始衰老和无所作为。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到了这个年龄就真的"衰老"了。他认为,在更为开化的将来,我们可以把七十岁视为中年。

根据一般的观察,不少人在四十至五十岁这一阶段在容貌和动作方面开始显老,而其他同龄人却依然显得很年轻。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关键在于"老年型"的人到了四十五岁便自认为到了"中年",越过了青春的顶峰;而"青年型"的人在四十五岁时,仍然觉得自己尚且年轻。

至少有两个方面能够说明我们如何认为自己已经衰老。其一,在一定的年龄时,我们便期望老年将至,不自觉地确立一个否定的目标,让我们的创造性机制去实现;其二,在等待衰老并且恐惧它的后果时,我们可能不情愿地做出一些事情促使自己老化。我们开始减少身心两方面的活动,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大大丧气。缺少锻炼使我们的毛细血管收缩,并最终失去作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血液供应不能充分地流到肌肉组织。实际上,对于扩张毛细血管、维护身体各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清除废物来讲,比较激烈的运动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西里耶博士曾在一个活的动物身体内植入一个空试管来培养动物的细胞组织。不知是什么原因,在这个试管中形成的是生理机能比较"新"和"年轻"的细胞。如果不加注意,这些细胞一个月之内就死去了。然而,如果试管中的液体每天清洗,废弃物每天清除,这些细胞就能长期活下去,永远保持年轻,既不老化,也不会死去。西里耶认为这可能就是衰老机制,如果事实如此,只要延缓废弃物生产速度、或者帮助身体组织抛弃废物,"老化过程"就可能推迟。在人体内,毛细血管是废弃物清除的出路,缺乏运动和一般活动,最终将使毛细血管"干枯",这已经是人们确认了的事实。

活动就是生命

当我们决定削减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时,实际上是在愚弄自己。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停滞"下来,缺少生机,放弃了我们的"远大前程"。

我毫不怀疑,如果你去找一个三十岁的健康人,使他相信自己已经年迈,体力劳动是危险的,心理活动也是徒劳的,那么,用不了五年时间,你就可以把他变为一个"老人"。如果你能说服他每天坐在椅子上,放弃一切对未来的梦想,放弃对新观念的一切兴趣,把自己看成一个"没有油水"、"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和没有创造性的人,那么,我敢保证你能实验性地创造一个老人。

J.辛德勒博士在他著名的《一年之内如何生活三百六十五天》一书中指出,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六种最基本的需要:

一、 一、需要爱情

二、 二、需要安全

三、 三、需要创造性表现

四、 四、需要认识

五、 五、需要新的经验

六、 六、需要自尊

我认为,在这六条之上,还应当加一种基本需要:需要更多的生命,需要盼望明天和期待将来--满怀喜悦和憧憬。

在生活中向前看

我在这方面也有坚定的信念。

我相信生命本身就有适应性,生命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生命是人类有权使用的"手段"之一,用各种途径达到重要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各种生命形式中都是通用的--从变形虫到人类均是如此。例如,北极熊需要有一张厚厚的皮毛才能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需要有保护色才能猎取食物和躲避敌人。生命力作为一种"手段"达到目的,为北极熊提供白色的厚皮毛。生命为了应付环境中的难题而产生的适应性,几乎是没有止境的,举不胜举的。我只想提出一条原则以便做出结论。

如果生命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形式,作为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那是否能这样推断:如果我们把自己置于一种追求目标的条件而需要更多的生命的话,我们就真的能得到更多的生命?

如果我们认为人是一个追求目标的生物,我们可以认为适应能力或者生命力就是推动他达到这个目的的能源或者燃料。一辆库存的汽车,油箱里用不着汽油,一个追求目标的生物,没有目标也确实用不着多少生命力。

我相信,如果怀着喜悦和憧憬期待未来,我们就能确立这种需要,那时候,我们会盼望明天的欢乐,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事情可作,有前进的目标。

建立对生命力的更大需求

创造性当然是生命力的特征之一。创造性的本质是盼望一个目标。有创造性的人需要更多的生命力。统计数字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一组创造性工作者--科学家、发明家、画家、作家、哲学家--不仅比非创造性工作者寿命长,而且能比较长久地保持创造力。米开朗基罗年逾八十后完成了几部最杰出的作品;歌德在八十岁以后写出了《浮士德》;爱迪生到了九十岁还有发明创造;毕加索在七十五岁以后才统治了当今世界的美术领域;赖特九十岁时仍被视为最有创见的建筑师;肖伯纳九十岁左右还在写剧本,摩西祖母七十九岁才开始挥毫作画,等等,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我的患者"培养对将来的憧憬",而不是"对过去的怀念"--如果他希望保持创造性和活力的话。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建立对更多生命的需求,你就能得到更多的生命。

你是否考虑过,为什么有很多男女演员竭力使自己的容貌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年过五十之后还象个青年一样?会不会是这些人需要容貌年轻一些,乐意保持他们的外表,不愿意放弃保持青春的目标,象是我们大多数人到达中年之后那样?

"我们之所以年老,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我们对年龄增长的反应和感情,"A.A.哈契内克尔博士说,"心理学家卢伯纳观察到,作为廉价劳动力在田野里干活的农家妇女虽然面容很早就苍老了,但是体力和耐力却没有减少。这是衰老的一个特殊例证,我们可以分析说,她们放弃了作为女性的竞争权力,甘心一生作为勤劳的工蜂,而工蜂是不需要美貌的,只要有身体上的能力就行。"

哈契内克尔博士评论说,孀居使有些妇女衰老,却不影响另一些妇女。如果一位孀妇觉得日子已经到了尽头,再活下去没有意义,她的态度会在外表上有所表现:"人老珠黄,满头白发......另外一位,虽然年龄已经不小,却还是风采照人。她也许正在争取得到一位新丈夫,或者在事业上努力奋斗,或者只是忙于孀居之前没有闲暇去发生兴趣的事情。"

信心、勇气、兴趣、乐观和向前的态度,给我们带来新的生命和更充实的生活。消极、悲观、挫折、生活在过去,不仅是"衰老"的特征,而且是衰老的原因。

退休后不要放弃生活

许多人在退休后很快就走了下坡路,觉得自己的积极创造性生活已经完结,自己的任务也已完成。他们没有什么可盼望的东西,生活感到无聊、消极,而且觉得自己置身于物外,没有任何重要意义,所以往往丧失了自尊心。他们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无用的、无价值的、"腐朽的"寄生虫,有很多人在退休后一年左右就去世了。

对这些人致命的伤害并不是退休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生活。可怕的是无用和被淘汰的感觉,是自尊、勇气和自信的丧失,这些东西原来是靠我们当前社会的态度来支撑的。我们应当明白,这些都是过时的和不科学的概念。五十年前,心理学家以为人的心理力量在二十五岁时达到顶峰,然后开始逐渐下降。最近的发现却是,人在三十五岁左右才达到心理的顶峰,然后一直把这个水平维持到七十岁以上。无数的研究表明,学习的能力在七十岁时的水平同在十七岁时不相上下,尽管如此,居然还有人坚持胡说什么"老家伙什么东西也学不了"!

站不住脚的过时概念

心理学家曾经认为,任何类型的体力活动对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害处。我们医生同其他人一样应该受到责备,因为我们曾劝四十岁以上的患者"悠着点儿",放弃高尔夫球和其他形式的锻炼。二十年前,一位著名作家甚至建议说,超过四十岁的人,如果能坐着就不要站着,如果能躺着就不要坐着,以便"保存"他的力量和能源。现在,心理学家和医学博士,包括国内最有权威的心脏病专家却告诉我们,为了健康起见,不论人的年龄如何,各种活动--甚至是比较剧烈的活动--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必需的。你可能病得太重不能活动,但绝不会老得太厉害而不能活动。如果你有一段时间相对来说活动较少,忽然从事比较费力的活动,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能损害身体甚至危害生命。所以,如果你还不习惯于艰苦的工作,我奉劝你"轻松"而"逐渐地"接受这种锻炼。

如果你已经超过四十岁,忘掉你在大学时曾经举过的重量,也忘掉你当时短跑的速度。一开始每天绕着住宅区走一走,逐渐把散步的距离增加到一英里,然后是两英里。经过六个月之后再增加到五英里。然后轮换进行小跑和漫步。一开始每天小跑半英里,然后是一英里。以后再加上一些俯卧撑、屈膝或者适度的举重练习。克莱顿博士用这个计划来训练五十岁至七十岁的衰老和"虚弱"的人,两年或两年半之后,他们就能每天跑五英里之多,不仅感觉良好,而且通过医疗检查发现,心脏功能和其他重要器官的状态有很大改善。

我为什么相信奇迹

我不仅承认自己有些"过分信任",而且愿意坦率地说我相信奇迹。对于人体内各种机制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医学不能装得很了解。我们对于体内所发生现象知道一些,对于它们如何发生知道得就很少了。当身体的一个伤口愈合时,我们能描述所发生的现象,能说出这些机制如何发生作用,但描述本身并不等于解释,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术语。我现在仍然不明白一只受伤的手指"为什么"能痊愈,甚至"是如何"痊愈的。

我不了解生命力开动愈合机制时所发挥的能量,也不了解生命力是怎样"使它开动"的。我不理解是什么智慧创造了这些机制,也不理解开动这些机制的某些直接的智慧是什么。

A.卡雷尔博士谈到人体愈合机制时说,作为一个医生,他唯一能够作出的解释是,是强烈信念的影响下,人体的自然愈合过程--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完成愈合--似乎能够"加快速度"。根据卡雷尔博士的说法,如果"奇迹"是由人体内部的自然愈合过程加快和愈合力量的加强而造成的,那么,我每次见到外科手术伤口愈合而产生新的组织,就等于看到了一次小小的"奇迹"。至于它需要两分钟、两星期还是两个月都是一样的。我还看到了一些我所不理解的力在发挥作用。

医学、信念和生命三者同源

我相信,医疗技术和医学上的发现只有在理智和生命力的配合之下才能发挥作用,而理智和生命力是通过确立痊愈的信心表现出来的。根据这个道理,我看不出医学和信仰之间有什么冲突。医疗上的愈合和信念上的愈合属于同一个来源,所以应该彼此配合。

任何一位父亲看见疯狗追咬他的孩子时也不会袖手旁观,他不会说:"我不能管,因为我必须证明我的信念"。他绝不会拒绝一个邻居拿一根木棍或枪枝来相助。然而,如果把疯狗的大小缩小了千万倍,把它称为细菌或病毒,这位父亲也许会拒绝他的邻居(医生)携带武器(药盒、手术刀或注射器)前来相助。

不要对生命有所限制

《圣经》告诉我们,先知在沙漠中忍饥挨饿时,上帝从天堂放下一张包着食品的床单。可是在先知看来这不象是可口的食物:它们"不干净",含有各种"蠕动的生物"。于是上帝警告说,不要把神的赐予称为"不洁之物"。

今天,有很多医生和科学家对与信念和宗教有关的东西嗤之以鼻,宗教人士也以牙还牙,怀疑和排斥任何牵涉到"科学"的事物。

我在本书开头时说过,每一个人的真正目标是追求更多的生命和更丰富的生活。不管你给幸福下什么样的定义,你只有在体验更多的生活之后考验体验到幸福。更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更大的成就,达到有价值的目标,体验更多的爱,给你自己和别人更多的健康、欢乐和幸福。

我相信只有一种生命存在,一种至高无上的源泉。但是这种生命有很多表现途径,可以用多种形式显现,如果我们要"从生命中得到更多的生活",我们就不应该限制生命发展的途径。不管是表现为科学、宗教、心理学或是其他形式,我们都应该接受它。

另一种重要途径是"别人"。我们不要拒绝别人给我们的帮助、幸福和欢乐,也不应拒绝帮助别人、使他们幸福和欢乐。既不要过于骄傲而拒绝帮助,也不应过于冷酷而拒绝给予。我们不要仅仅因为礼物的形式不合我们的偏见或违背我们自大的观念,而说别人的礼物是"不洁之物"。

最佳自我意象

最后,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觉得没有价值而限制了对生命的接受。一切自我意象之中,最适当的和最现实的自我意象,是把自己想象成"按照神的意象"创造的人。F.G.斯劳特博士说,"如果你没有得到力和能的一个新的源泉,你就不能诚恳而虔诚地深信你自己的确是神的意象。"

本书论及的思想和实践曾经帮助很多患者"从生命中得到更充实的生活"。我希望并且相信,这些思想和实践也能为你提供同样的帮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