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写到这么一篇文章,《关于知识付费的一些思考》
以下是文章部分内容的节选(ps:子栋兄,这里我就直接copy咯)
知识付费,这个话题在去年就很火,今年更是炒上了天,抛开主观因素,今天我们来深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不得不说,内容付费确实很火,比如喜马拉雅、得到、小密圈、值乎live、分答、在行等。今年则更是出现了微博问答、头条问答,我甚至都能感到天上一阵强风吹过。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火爆必然是有原因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原因,我们把它拆分为两个具体的问题。
为什么扯到学习方式?举个例子,我相信,大部分经历过义务教育的人,都不会想着再回去经历一遍。在我的印象里,身边的同学并非全部对“上课”抱有兴趣,因为是“义务”上课,也就是说,他们是被动式学习。我们都知道,被动式学习的效率不高,效率不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良的学习体验以及糟糕的行动反馈。
我们在这样的机制下度过了9年甚至12年之后,很多人就会对学习本身产生厌恶感,这也不难理解总有人会嘲笑那些老捧着书的人群。如果我们把传统式学习当成一个现代化产品,那么它的用户体验是极差的,而培训班也是知识付费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更愿意去花上千上万去参加一套专业的线下课程,而不是花几十块钱参加能产生认知升级的大咖线上讲座呢?
分两方面来讲:
第一,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想系统性地学习一个领域,传统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因为没有人会觉得碎片化学习深度会比系统化更高。
第二,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知识变得廉价,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百度一下”,这无疑增加了付费时的选择成本。
那剩下的小部分人呢?
付费的因素会特别多,部分人是为自己交智商税;部分人是为了学习体验;部分人是为了让自己产生努力学习的错觉。
说起智商税,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形容它,就是“怪自己太傻”。不过这也符合市场需求和交易规则,虽然付款后智商增加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个钱我们是心甘情愿出的。
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它也就是“认知升级”,外行的人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免费完成了这次升级,在你看来,花钱就可以。
但每个人的时间成本不同,很多人的时间意识淡薄,那是因为大多数人是用时间来换钱的,时间不值钱那也是理所当然。不同人对时间的理解程度在于他们每小时所能创造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趋势,那就是大部分人的时间开始变得值钱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知识付费而省去时间成本。这是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引起的。
为什么老师之间会有讲师、教授等区别?那是因为部分人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只负责分享内容,真正的牛人才是懂得如何用知识来教育别人、运营品牌、分析市场的。而我们真正愿意付费的,往往都是后者。
我们不讨论不同付费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毕竟营销者总能透彻地分析人性然后让你付费。
大部分的付费产品卖的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学习体验。因为你经历的是“不喜欢为了学习而学习”到如今的“喜欢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你觉得你在努力学习,不仅可以减轻知识焦虑,还可以在人前炫耀一番,一举两得。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什么?
谈到本质层面上的问题,经常会引起争论,价值观的不同会直接导致结论的差异化,对此,我谈谈所有能想到的观点。
对此罗胖表示有三个潜在因素:
内容付费的良性因素
1. 线上支付越发便捷;
2. 消费升级带动大家越来越愿意为内容付费;
3. 中国的版权环境在剧烈好转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知乎上关于“月入十万,难吗?”的问题。其中一个观点称获取财富最好的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举个例子,你在我的这篇文章里看到了某个赌博网站的漏洞,然后第二天你利用这个漏洞赚了10万。结果是你利用我文章的信息赚了钱,但这些信息,未被传播到的人群是不知道的。
但实质上我们的圈子和眼界就决定了我们有没有机会去接触到这些“不对称的信息”,因为对某些人来说,赌博网站的漏洞就是扯淡,对另外一部分人而言,他们愿意用各种资源,包括金钱来换取这个“不对称的信息”。
前面提到过,大多数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为了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一部分人开始去学习,提升自己,包括“知识付费”。不过知识付费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此,而是提升让自己获取“不对称信息”的能力。这样一说,可能很多人就明白了。
得到例会我参与的不多,但有一期的内容我记得非常清楚,脱不花说,得到app最大的挑战是供应链。这也说白了,在中国这种抄袭严重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多少知识供应者会持续生产高质量、原创的内容。但中国的版权环境在剧烈好转,这几年的现象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知识不像音乐、电影,它的抄袭成本很低,虽然大多数学术性知识是被保护的,但传播性知识则可以被编译成无数版本。所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牛人开始在这个市场上抢占认知认知份额,也就是占领认知版权,在这一点,我是支持罗辑思维的。这就好比一开始我们认为提高认知是免费的,后来发现它开始收费了,而且每一条认知,都是带有品牌标签的。
但我不会鼓吹比如“真正值得付费的内容不是那些杂碎的知识而是系统化的课程”,因为可能正是一篇“杂碎的内容”,就改变了你的人生呢?
这也不难解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断地搜集新概念来高效的学习,要在心中形成体系。但反过来说,除非领域钻研,一般我们就不必为了深入学习而成为很专业的人,大部分人就应该通过行动、学习和不断的反馈来提升自己。并且由于学习变得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加大对学习的需求,在此层面上,付费或不付费都是一样的。
我来聊聊我的观点:
简单说:大数据时代,信息很多,但是极少能获得有用的信息,也因此衍生出了付费信息,互联网现阶段的信息冗杂,导致信息的可靠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这也是新一轮的“危害”。
观点一:某些方面“读错书比不读书更可怕”
互联网极大的便捷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但是知识是否正确呢?记得有一个案例,一个女孩为了让自己皮肤变白,用网上的方法,将大量的珍珠粉,敷在脸上,最后毁容,大量寻医无果;生活中惨不忍睹“生活小常识”,尤其是微信圈里那些“保健和养生”方法;获取知识的认知层面出错,是具有危害性的。
于是,便期许付费,期许权威,如同我们去医院看病一样,去大医院可以更确切的了解自己,知识和认知也是一样,在廉价的信息获取时代,人们开始渴望获取权威正确的知识,这也衍生了未来知识性消费市场。
观点二:内容付费的发展及论证性分析
上文朋友提出了“信息的不对称”观点,这就衍生了消费信息的两种发展模式及盈利模式;
第一种:横向性发展
旨在提供“跨界思维”,“综合性思维”;如同逻辑思维中,老罗最后说到“首先一半的事实是我必须坦率的承认,我讲的每一个话题都不专业,很多观点和材料都是头一天才看见,第二天就现学现卖了;但另外一部分事实是,我也有我的专业性,它主要体现在学习并转述的能力,一件事我本来不懂,通过学习懂了那么一小点”,主要是给你提供综合性思考的思维认知,寄予跨界层面的非常规认知,盈利模式上:注重品牌,打造“认知快餐”,提供基本而富有深意的跨界认知。
第二种:纵向性发展
旨在提供“专业垂直化”知识,有点偏于小众学术性类型,注重的是信息的知识的深度;在盈利模式上,打造垂直商品,精细化定位。
观点三:新一轮的资源“信息冗杂”已经开始
新一轮的资源冗杂已经开始,而这一轮的信息冗杂的特点,很特殊,具有可读性,横向性发展的趋势,但依旧属于冗杂信息,例如“无法归整的书屋”,有很多书,但是没办法有效的分类,从而很难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但是就上一轮的知识冗杂相比,这一轮呈现的特点是信息可靠性加强,“无毒”。
2016年末与2017年伊始,BAT包括今日头条等等各大平台相继推出了自己内容平台,比如“百度百家”、“今日头条”、360、uc等等;大力布局“内容”,力砸优质原创市场;
当然百度最先意识到问题,于是推出了百度经验、新版的百度知道,力求信息的可靠性,但是效果确实捉襟见肘。
李彦宏和马化腾等大佬,开始以内容盈利作为出发点,但是大批量的盲目入住,只是增加了新一轮的冗杂,没有点对点式的推进,效果估计也不大 ,期许下一轮的变革
结合实例
我们看到大平台的分类上看,并没有细致化的分类,只是简单的“文学”、“新闻”、“视频”等等宽泛的领域,大量的优质内容没有得到细化的分类,导致最后呈现的就是“新一轮的资源冗杂”;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前期没有那么多的数据,所以,采用宽泛的学科分类;我承认你这样理解是正确的,从整体架构上来讲,并没有呈现这种框架式思考;你从发布信息的分类上可以看出;没有细致的分类,如同满屋子的书籍,无法有效的整理,自然也无法更好地体现价值。
未来与平台:
1、大平台“泛而精”,泛,指的是涵盖诸多方面,精指的是有这独到的垂直化学科分类,细致化分类,如同百科全书
2、技术上根据用户习惯更细致的推送优质,细致到百科当中的某一门类
未来与个人:
“小”而“大”的格局:只要你想法够深度,即便再小众,也会有认可的净土;但是,那个时候你确定你依旧坚守“初心”?继续坚守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与个性而不被当下的社会所洗礼呢?
比如,近来流行的“恶搞文化”,“papi”等等,虽然是小众,但也博大众,因为当群体基数够大,再小的比例,也是庞大的消费者;
只是在想,那会的你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坚守着最初的情怀与初心——“专注”
作者: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