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本社交

2017年4月27日  来源:36氪 作者: 提供人:我不存在吗
摘要:社交行为 =P (舒适,牛逼,刺激) × S (内容,信息,关系) × E (人,环境,事件/状态)。P 代表满足的人的需求,是人社交行为的动机;S 指的社交本身,它是方式;E 代表场景,对社交行为提供条件和限制。分析或确立一款社交应用,需要把它的 P、S、E 中的所有变量找到,加以描述。

(四)进入人本社交

目前,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极速的、大程度和大范围的普及,各大类移动应用都如雨后春笋,要么欣欣向荣、要么慷慨就义。对于社交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如果我们把所有社交应用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他们不管是在社交的内容生产和消费上、关系链的建立、用户间的交互,虽然不是全部,但大多数只是在形式上做各种尝试和创新。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社交产品会结合各种独特的交互设计和内容安排,对用户的场景进行各种切割,并且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某些场景。

但是社交网络的发展难道只能在形式上多种多样,花样别出;在领域上分门别类,垂直细分?如果是这样,到头来仍然只是在一个层级上发展,无法突破到新的领域。

就好比把马车装修得更漂亮,在上面增设咖啡机,电视机;或者多加几匹马,或者把马换成骆驼;同时开设女性专用,同性恋专用或者结婚专用、丧殡专用马车,但是永远创造不了轿车。

要想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社交网络,需要对社交本身进行升级,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新技术和现象(开发新的技术是科学家们的事情)去发展用户的使用场景,或者创造新的场景去改造和替换旧的场景。而我们可以把握不变的是人的本质需求。

未来的发展思路,应该是充分利用各类新型技术(物理的,生物的,信息化的等等),以一个发展和现代的眼光去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人本身的特质、差异、情感、动机和需求;这样可以产生更多先进而深刻的社交应用。充分利用先进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场景结构,但落脚点最终还是在 “人”身上,关注人的需求,人的追求和人发展的需要。由此,我觉得将未来会展开的社交网络称为 “人本社交” 是非常合适的。

那么,如何来把握人本社交的方向呢?

社交和场景的升级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社交的升级,当然是从我们最早就提过的社交 3 要素开始。

对于内容生产,需要再进一步情感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人的感性诉求,需要通过更多情感化设计来捕捉和满足。而人的理性诉求,需要有更多智能化设计和体验来实现。除了大数据,可穿戴智能设备以外,对脑电波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将会非常有意义。比如 nicomimi这样利用脑电波来进行情绪识别的智能猫耳朵,以及 Brainlink这样的识别大脑中α和β波来探知人的注意力,实现一些简单的意念控制。这些虽然还非常的基础,但是体现了内容情感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思路。

对于用户间的互动,我们要借用更多新媒介。新的智能硬件设备充分利用,实现用户的远程多维互动,或者模拟物理上的互动。同时一些生物技术的利用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人脸识别,捕捉面部特征的机器学习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将为人们在用户间互动上,以及社交场景上开拓新的领域,带来新的体验。

对于用户间关系这一层面,由于互联网的渗透,除了利用多种方式建立用户间关系意外,还要开始发展一个新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亚关系”。亚关系这里指的是那些对于一般用户来讲,不需要进行对他人的身份识别,而仅仅以获取某一特定内容或产生某一互动行为作为目的。即我不需要知道你是谁,你的身份是什么,你在哪里;只需要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就行。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他的一种表现就是众建、众筹。在社交领域,可以是多个时间段上,多人共同生产一个内容,比如一段视频、声音或文字;也可以是用户间集体完成一个事件,比如共同发挥才智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一起编写一个程序等。以亚关系为主的社交应用对人们有更少的压力,而且可以很好的降低内容生成和互动行为产生的成本;但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信誉基础以及完善的流程和规则上。

同时,社交网络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对场景进行新的塑建。利用新的 AR, VR技术营造新的场景;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改造已有的场景。比如利用小型智能直升机,来进行图像内容的生产,室内或者户外,爬山或者休闲,这些场景都可以一一获取,想想也觉得十分的有趣诱人。GoPro 往社交上发展,或许也可以开设一个新的领域呢。

如何优雅地为社交建模

总结一下,我们需要如何进行用户社交行为的完整描述,如何对社交产品进行全面分析或者设计呢?

社交包含有 3个要素(内容、互动、关系),而每个要素有多个特质。由于社交是人的社交,所以要结合人的本质需求,而人的需求主要是追求舒适,刺激和牛逼,而他们还有感性和理性的层面。另外,由于人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往往有一个具体的场景,作为行为的条件和限制,而场景包含人、环境/背景,和事件/状态 3大要素。

这以上方面的组合和他们重点的分配,就可以非常完整的对社交行为进行描述,对社交产品进行确立了。一个简化的公式如下:

社交产品促成或者参与的人的社交行为 =P (舒适,牛逼,刺激) × S (内容,信息,关系) × E (人,环境,事件/状态)

P 代表满足的人的需求,是人社交行为的动机;S 指的社交本身,它是方式;E 代表场景,对社交行为提供条件和限制。分析或确立一款社交应用,需要把它的 P、S、E 中的所有变量找到,加以描述。

所以要整个社交行为模型做一个建立,应该是一个高维度的。如果想用一个平面的直角坐标系把社交模型搭建起来,不说是十分的荒谬的,也至少是无法让人理解的。

要进行勉强的描述(假设我们不区分 P、S、E 内部的变量),我做了上面这个空间坐标体系。这样通过这 3者的组合,确立出来的一个体积,才能描述一个社交行为或者定位一个社交产品。这个体积的形状稍微有所变化,整个社交行为也会有不同的描述。x轴对于我们来说很难有突破和变化,除非人类这个物种进化了。我们可以通过在 y 轴和 z 轴上的发展,来开拓新的社交空间。以 “人”为中心将是他们开拓的主要出发点,那时候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新的人本社交时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