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你醒来,知道自己是谁。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你忍不住自言自语道:“我还是我。”此刻,你或许格外精神,或许因为添了一缕白发或生了一道皱纹而伤感,但你还是你。无论发生什么改变,你都不会怀疑自己是谁,不会怀疑自己与昨晚睡觉前的自己不是同一个人。你还是许多年前的那个你,那个曾经饲养过一只豚鼠,与老师吵过架,想要改变世界的你。
然而,经过了很多年,你确实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想一下,你的身体、态度和信念与小时候是多么不同,你忘记了多少往事,如果幸运的话,你现在对生活的理解又是多么深刻。这些变化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改变是持久的,无论这些改变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第二,在这些改变之外,必然还存在着不变的东西。
在这一章,我们要谈论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什么使你仍然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自我,也就是什么使你具有个人同一性?
“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是一个哲学话题。人的性格会发生改变,他们有时会说“我已经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了”,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偷偷嘀咕:“你其实与之前的你还是同一个人,有着相同的记忆和相同的身体。”不过,本章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究竟是什么使人保持了个人同一性,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请注意,这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与认识论的问题不同。比如说,如果想要分辨今天的你与上周和我聊天的你是不是同一个人,我可以通过验证指纹或DNA检测的方式来证明。(6)然而,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的个人同一性并不依赖于身体的相同。(7)
假如明天、明年或者此后十年,“我”依然存在,那就说明一定存在着某种东西,某种持久的、能够历经时间流逝而保持不变的东西。在第1章中,我们介绍了笛卡尔理论中的自我,知道“我”就是一个非物质性的、不变的实体。除此之外,宗教信仰通常也会提供这样的实体,比如灵魂,而根据灵魂,人就可以构建不变的自我。灵魂不像肉身那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败,这就为生命不朽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这个答案显然也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什么使我仍然是我”,因为与理解什么使我仍然是我一样,理解灵魂同样神秘而不可知。实际上,人们认为灵魂并不存在于空间之中。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人们的灵魂不尽相同,为什么每个人的灵魂都各具个性,具有各自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经验感受,而不是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灵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