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竞争的艺术:引言(3)

2020年7月6日  来源:竞争的艺术 作者:(澳)塞巴斯蒂安·斯密 提供人:heidong86......

众所周知,我着重描述的这八位艺术家也拥有与其他人的友情、其他的竞争关系、其他影响和成就过他们的人。但是有时候——我相信是常常——总有一段关系是远胜过其他所有关系的。我想毕加索也明白如果没有来自马蒂斯的压力,他无法画出那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亚威农的少女》(Demoiselles d'Avignon) ,也未必能和布拉克(Braque)一起推动立体主义(Cubism)的到来。弗洛伊德同样知道,如果没有和培根的友谊,也许他还在延续早期严谨、苛刻的风格,而不会成为如此纵情描绘肉欲的伟大画家。无独有偶,德·库宁正是受到波洛克的影响,才颠覆了他的工作方法而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出举世瞩目的杰作。德加如果不是受到马奈的影响,也不会停止历史题材的创作,然后走出工作室,到大街上、到咖啡馆、到排练场去观察,去写生。

所以本书是关于友谊和博弈在这八位艺术家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现代艺术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四个章节分别讲述了四段著名艺术家之间特有的关系,这种泡沫般的关系通常会勉强维持三到四年,而且多是围绕一些特殊的重要事件:一张肖像画、一次作品交换、一次工作室的拜访或者一场展览的开幕。

在每一段故事中,两个不同性情、不同气质的艺术家相互吸引着,双方都处于寻求突破的瓶颈期。他们都已有所成就,但还未确立自己的风格,也没有哪一种关于真和美的观念明确掌握着话语权。那时,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在每一段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时而踌躇,时而激烈——构成某种似曾相识的动态关系。有时一方(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艺术成就上)一帆风顺,另一方则一筹莫展;一方勇于冒险,另一方则因为过度谨慎、追求完美、固步自封而落后于时代。当一位艺术家遇到比他事业上更顺利、更无畏的同行时,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启发性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解放。它打开了一扇大门,各种可能性尽在眼前。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还有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生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从那一刻起,事情不可避免地开始变得复杂。最初单方面的影响很快就会变成两人之间相互的作用。即使当“事业顺利”的艺术家遥遥领先之时,面对另一位艺术家更具优势的技巧、胆量以及顽强的意志,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所以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回溯着一位艺术家对另外一位艺术家强烈的吸引力,以及艺术家通过一个矛盾的阶段去寻求独立的历程——那种被我们称作“发现自我声音”的至关重要的创作过程。这种独立性的探索,这种在精神上追求反对合作与共权意志的特立独行,是任何一个真正有效的创作主体形成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当然,它也同样反映了现代文化对于唯一性、原创性、不可复制性的追求,对独一无二之伟大的渴望。

我所选择的艺术家双方都是伟大的现代艺术家也并非偶然,因为同样的动态变化——在独立与被认可之间、独一无二与附属之间——也正是现代主义历史的核心。

如果说在现代的竞争和旧时代的竞争之间存在某种根本的差异,我认为是现代艺术家颠覆了对于“伟大”的定义。伟大不再是基于掌握和发展一个业已成形的绘画传统继而发展这一传统,而是在于追求根本的、突破性的原创。

这种强烈的欲望从何而来?

根本而言,它是对新的生活环境的回应——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工业化都市社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明的巅峰,但同时这也阻碍了人类的某些潜能。很多人都开始感到,现代化切断了推动人与自然、与富有想象力的精神世界更加深入沟通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斯·韦伯所写,这个世界已变得祛魅。

因此任何新的可能性都会让人感到兴奋。这些新的魔力为艺术界打开了一片广阔的新大陆。同时因为反对继承旧有的标准,现代艺术家们注定会意识到他们的孤立无援。他们不仅将自己置于常规的成功体系之外(官方沙龙、各种奖项、画商、收藏家以及赞助人),甚至切断了精神上对于有效标准的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品质标准的问题就变得岌岌可危。如果现代艺术家普遍抵制所处文化体系的评判标准,那么他们又如何判断优秀?假如他们在儿童艺术中感知到巨大的价值,例如马蒂斯,谁又能判断他们的艺术不仅比孩子的艺术更加卓越,更比那些技巧娴熟、已经超出了儿童范畴的艺术先进?

如果艺术家用一根棍子将颜料滴洒在铺在地面的画布上,比如波洛克,那么谁又有资格来判断这种艺术创作就高于那些循规蹈矩的——艺术家经过多年训练用画笔、颜料在画板和画架上创作出来的作品呢?当然,有评论家。但是他们通常也带有偏见,有时甚至比大众还要拘泥于传统。也会有诗人和作家与艺术家产生共鸣,但却没有人能够真正从艺术家的视角理解这种努力挣扎的本质。

因此,艺术家需要一个同伴。作为同行,他们可以从挖掘新的创造潜力和建立新标准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这是批评家和收藏家无法取代的。如果得到其他艺术家的认同,那么一个新的标准就能够获得声誉,甚至最终成为典范。你的观众——那些欣赏你才华的人们——也会逐渐增多。正如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最初也是先从得到艺术家同行的青睐开始,最终才得以确立的,印象派也是如此;以此类推还有马蒂斯的饱和色彩平涂,毕加索的多面体形式,波洛克飞溅式的颜料笔触以及培根对人物面部的涂抹处理等等,风格确立的过程皆是如此。

无论如何,那是希望。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里,艺术家们需要为劝说他人认同自己的艺术风格付出巨大的努力,其个人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亲密,同时也更加焦灼……毕竟,假如一个艺术家比你更懂得吸引收藏家的目光——比如巴黎的斯泰因家族——那该怎么办?假如你的竞争对手对于非洲艺术或塞尚作品的看法和你不同又该如何?假如每个人都觉得你的对手从绘画技巧到色彩感觉都更胜一筹会怎样?假如你的朋友/对手的性格更容易为他自己们带来成功又会怎样?

这些并非学术问题,但却残酷而真实。当代语境下的竞争不仅仅是要成为艺术成就最高、最大胆、最重要的艺术家;如同所有人一样,艺术家们也会为世俗而实际的利益而竞争。当然,有时他们也常常为了爱情和友情而竞争。

在这个意义上,“竞争的艺术”是亲密关系自身的斗争:一场为了拉近距离而挑起的斗争;但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总要用另一场竞争来平衡。

————————————————————

[1] 弗兰西斯·培根(1909-1992),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画家,其作品以粗犷、噩梦般的画面而著称。(本书中的页下注均为译者所添加)

[2]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美国著名女作家,后移居巴黎,代表作有《三个女人》《爱丽丝·B.托克拉斯自传》等,其在写作风格上的大胆创新被认为对20世纪西方文学有重要影响。

竞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