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明清-明朝(1368年-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势造英雄,建立大明国-废除相权,强化君主专权-重本抑末,寓兵于农-苛察吏治与亲藩体制+永乐迁都-控四夷而制天下——迁都的战略构想-行政权力向北京集中-疏通运河-修建紫禁城-明代的两京制与“天子狩边”+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内阁制度-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票拟批答,首辅专票-夹缝中的内阁+土木堡之变-宦官专权与边疆危机-危机重重中的草率决定——御驾亲征-“救时宰相”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仕途沉浮——磨炼成就了阳明心学思想-龙场悟道-平定宁王之乱-“致良知”——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海疆与互市-拒绝蒙古互市,北境转守-海禁与嘉靖大倭寇-南倭被平,北虏未定-隆庆开海与议和+张居正改革-针砭时弊,上《论时政疏》-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张居正身后事——明朝沿着衰亡的轨迹继续下滑+耶稣会士来华-利玛窦来华与“文化适应”策略-利玛窦进京-借中国士大夫征服民众,借欧洲科学征服士大夫-耶稣会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大事-江南市镇-高速发展的江南市镇-主副倒置,农业商品化-商业与文化气息的融合+白银资本-没有准备金的大明宝钞-弃钞用银,白银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从海外输入的白银连接着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交换+崇祯帝-铲除阉党与崇祯初年政局-杀袁崇焕,自毁长城-多疑而躁刻,果于屠戮大臣-举棋不定的两线作战与崇祯殉国+清朝(1644年-1912年)-明清更迭-明末格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族-建立后金政权,瓦解明朝辽东政策-建号满洲,改革政权-进军关内,占领中原-清王朝的稳固-多尔衮武力摧毁大顺政权-顺治帝亲政:清算与调整-康熙亲政,诛灭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大业-以安抚、怀柔手段统一蒙古各部-政、教并用,以安蒙藏-御驾亲征,剿灭噶尔丹-征剿罗卜藏丹津,西征噶尔丹策凌-主动进取,实现“大一统”-收复台湾-荷兰独占台湾,实行强制统治-郑成功弃文从武,反清复明-驱荷复台,初步经营和治理-武力与招抚并举,清廷收复台湾-军机处-军机处的重要职责——承旨出政-不设专署,附载内阁之后-一波三折的身份转型-军机处所体现的皇权至上-摊丁入亩-整顿赋役制度,编纂《赋役全书》-土地清丈与户口清查-苦乐不均-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地、丁合一,摊丁入亩-文治与文字狱-崇儒重道,重视文治-阐扬文教,鼓舞儒林,以经学为治法-两开“博学鸿儒”科,一开“经学特科”-稽古右文,修纂图书-强化统治,大兴文字狱,查缴禁书-鸦片战争-表面繁荣掩盖下的危机-中外贸易存在顺差-鸦片弛禁与严禁-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导致被迫向列强开放-太平天国-社会矛盾尖锐,动乱一触即发-屡试不中的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大力发展会众-建立太平天国,爆发革命-定都江宁,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部分裂导致覆灭-自强运动-以条约羁縻各国,赢取时间“自图振兴”-编练新军,发展军工企业-官督商办,大规模兴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掌握制海权-新政夭折-甲午战争-日本走上殖民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寸土不让,捍卫伊犁-日本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外强中干的北洋水师-签订《马关条约》-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维新与革命-救亡图存的两条道路——维新与革命-革命救亡——孙中山与兴中会-戛然而止的戊戌变法-被“利用”的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辛亥革命-帝制的终结-由盛而衰的悲歌-“祖宗家法”不可变-事局如故-被动的改变-难挽倾覆之势的觉醒

主副倒置,农业商品化

2020年6月17日 字数:2096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主副倒置,农业商品化。

江南市镇中,往往出现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农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副业——如丝织业、棉纺业反而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在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农民主要从事纺绸业,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纺绸,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

从市镇的空间分布上来说,明清重要的、大型的市镇集中出现在江南,这不得不从江南经济的开发谈起。自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无论是人口、税额、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江南地区的人口压力逐渐增大,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加大。唐代以来,江南农民通过修筑圩堤,不断开发适合耕种的低地湿田,叫作圩田。明代,江南耕地开发饱和,外延式的“圩田”走到了尽头。人们只能通过“分圩”的手段分割大型“圩田”,以便将残存于大型圩田内心处的湿地改造成耕田。有资料记载的较早的“分圩”活动是在宣德七年(1432年),最晚则是在17世纪中期,即清朝初年。这表明耕地紧张是明代以来江南地区的普遍现象。此外,明清时期的江南重赋,也是一个原因。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共同构成了江南农业商品化和市镇兴起的背景。

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

苏州水巷

棉纺业主要集中于松江府一带,即今天的上海一带,包括当时属于苏州府而现已划归上海市的嘉定县等地。明清以来,以松江府为中心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棉纺织业的专业地带,棉花也在这一带普遍种植。据明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全县耕地约12986顷,其中不能种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顷,种稻的田地为1311.6顷,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也就是说,大约百分之八十九的可耕土地,都用来种植棉花和豆类了,故《嘉定县志》说:“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其余只堪种花、豆。”但是,松江府一带的棉纺业,也并非完全以当地棉花为原料,还会从华北和长江中游各省输入棉花。明末的上海县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谈到棉花与布在南北之间交换的情形——“吉贝(指棉花)则汛舟而鬻诸南,布则汛舟而鬻诸北”。在嘉定县织成的棉布,也远贩到北方各省,所谓“商贾贩鬻,近至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松江府最著名的棉纺业市镇,有朱泾、枫泾等镇。清人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说:“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

太湖流域是丝织业市镇密集的地区,大批丝绸业市镇分布于太湖东南面积不大的扇形地带上。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瀚在他的《松窗梦语》中说:“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而三吴为最。”所谓的“三吴”,就是指太湖沿岸的湖州、苏州等地。明朝人徐献忠在《吴兴掌故集》中说:“蚕桑之利,莫盛于湖。”明代中后期,种桑养蚕已成了湖州人的主业,而粮食种植反成副业。种桑养蚕与市场的结合非常紧密。有一些养蚕人自己不种植桑叶,而是从市场上购买桑叶,俗称“看空头蚕”。太湖流域的市镇上,不仅有丝行、绸行,还有经营桑叶售卖的桑行。湖州府农民生产的优质湖丝,又叫“辑里丝”,并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全部投放于市场。天启《吴兴备志》说:“湖丝虽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而且,湖丝不仅远销南北,还漂洋过海,成为晚明以来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

从《素女九张机》可以推想明代丝织业的繁盛

在江南的丝织业专业市镇中,最著名的有湖州府南浔镇、双林镇,嘉兴府濮院镇,苏州府震泽镇、盛泽镇等。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在嘉靖年间已经是“烟火万家”,其繁荣程度超过了县城和府城。盛泽镇在苏州府吴江县,是吴绫的集散中心。明末出版家冯梦龙在小说《醒世恒言》中曾形容盛泽镇的商业盛况:“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西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濮院镇在宋代是一个草市,元代升格为镇,到明隆庆、万历年间,濮院镇的纱绸“制造绝工”,濮绸的声誉也远近闻名。万历初年,濮院镇已经变成了一个商肆栉比、居民万家的丝织业专业市镇。震泽镇在元代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小市。它的兴起是在明代中期。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震泽县志》曾追述明朝震泽镇的绸业发展史,明朝成化、弘治年间以后,震泽镇一带的农民开始精通“绫绸之业”,“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双林镇所织的纱,“名目繁多,有花有素”,因而“客商云集,贩往他方者不绝”。

除了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江南市镇中还有其他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冶业、窑业、渔业、编织业、竹木山货业、刺绣业、烟叶业、制车业、造船业、海运业、丝织业、棉布业、米业等等。例如,湖州府的善琏镇,就是以制笔业为主的市镇。善琏镇生产的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并称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中的精品。湖州乌程的织里镇,是杭嘉湖地区的造船业中心,在地方志中有“小湖织里业造船”的说法。原属崇德县、后属桐乡县的石门镇,是有名的从事榨油业的市镇。在明朝万历年间,石门镇有榨油作坊二十家,每家雇用数十名工人,雇工人数达到八百余人。苏州吴江县的黎里镇、平望镇,则主要从事粮米贸易。黎里镇东栅的米市,“每日黎明,乡人成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为尤多”。此外,周庄镇的编织业、章练塘镇的制车业,也都是远近闻名。总之,市镇的出现,不是行政运作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结果。

江南 / 清明上河图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